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0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壳聚糖基抗菌材料 | 第16-25页 |
1.2.1 壳聚糖的概述 | 第16-17页 |
1.2.2 壳聚糖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 第17-19页 |
1.2.3 壳聚糖基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3 纳米银系抗菌材料 | 第25-28页 |
1.3.1 纳米银的概述 | 第25页 |
1.3.2 纳米银的抗菌机理 | 第25-27页 |
1.3.3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1.4 壳聚糖基载银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4.1 纳米银-壳聚糖基复合纤维 | 第29-31页 |
1.4.2 纳米银-壳聚糖基复合膜 | 第31-32页 |
1.4.3 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海绵 | 第32-33页 |
1.5 刺激响应型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1.5.1 酶响应型抗菌材料 | 第34-35页 |
1.5.2 pH响应型抗菌材料 | 第35-36页 |
1.6 课题提出和研究思路 | 第36-40页 |
1.6.1 课题提出 | 第36-38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38-40页 |
第2章 邻苯二酚接枝壳聚糖复合纳米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第40-62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41-47页 |
2.1.1 原材料与试剂 | 第41页 |
2.1.2 邻苯二酚接枝壳聚糖(CSS)的制备 | 第41-42页 |
2.1.3 CSS的结构与水溶性表征 | 第42-43页 |
2.1.4 CSS复合纳米银(CSS-AgNPs)的制备及实验参数优化 | 第43-44页 |
2.1.5 CSS-AgNPs的理化性能表征 | 第44-45页 |
2.1.6 CSS-AgNPs的抗菌性能测试 | 第45页 |
2.1.7 CSS-AgNPs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45-4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2.2.1 CSS的结构及水溶性 | 第47-50页 |
2.2.2 CSS-AgNPs的制备及最优参数 | 第50-52页 |
2.2.3 CSS-AgNPs的理化性能 | 第52-54页 |
2.2.4 CSS-AgNPs的抗菌性能 | 第54-55页 |
2.2.5 CSS-AgNPs的细胞毒性 | 第55-5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3章 CSS-AgNPs对革兰氏阴阳菌的抗菌机理研究 | 第62-7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3.1.1 原材料与试剂 | 第63页 |
3.1.2 细菌培养 | 第63页 |
3.1.3 最低杀菌浓度测试(MBC) | 第63-64页 |
3.1.4 TEM观察细菌超微结构 | 第64页 |
3.1.5 SEM观察细菌表面形态 | 第64页 |
3.1.6 活死细菌染色 | 第64页 |
3.1.7 BCA蛋白含量检测 | 第64-6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3.2.1 CSS-AgNPs的杀菌性能 | 第65-66页 |
3.2.2 细菌超微结构变化 | 第66-69页 |
3.2.3 细菌表面形貌变化 | 第69-70页 |
3.2.4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 | 第70-72页 |
3.2.5 细菌胞内蛋白的泄漏 | 第72-7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4章 缓释型壳聚糖基载银海绵的制备及其长效抗菌性能研究 | 第76-90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77-80页 |
4.1.1 原材料与试剂 | 第77页 |
4.1.2 复合海绵(CCS-AgNPs/CS)的制备 | 第77-78页 |
4.1.3 复合海绵的化学表征 | 第78页 |
4.1.4 复合海绵的吸水性和保水性测试 | 第78-79页 |
4.1.5 体外银释放测试 | 第79页 |
4.1.6 抑菌圈测试 | 第79页 |
4.1.7 细菌生长曲线测试 | 第79页 |
4.1.8 杀菌率测试 | 第79-80页 |
4.1.9 细胞毒性测试 | 第8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0-88页 |
4.2.1 复合海绵的化学结构 | 第80-81页 |
4.2.2 复合海绵的形貌结构 | 第81-82页 |
4.2.3 复合海绵的吸水和保水性能 | 第82页 |
4.2.4 银释放测试结果 | 第82-85页 |
4.2.5 抑菌性能测试结果 | 第85-86页 |
4.2.6 杀菌性能测试结果 | 第86-87页 |
4.2.7 细胞毒性测试结果 | 第87-8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pH刺激响应性杀菌兼抗粘附多层膜的制备 | 第90-110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92-96页 |
5.1.1 原材料与试剂 | 第92-93页 |
5.1.2 阴离子型聚噁唑啉的合成及表征 | 第93-95页 |
5.1.3 多层膜的制备 | 第95页 |
5.1.4 多层膜的表征 | 第95-9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8页 |
5.2.1 单体以及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表征 | 第96-100页 |
5.2.2 聚电解质电荷密度对自组装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5.2.3 聚电解质浓度对自组装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2.4 多层膜的表征 | 第104-107页 |
5.2.5 多层膜的体外pH响应性释放 | 第107-10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0-11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