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生物黏附的概述 | 第12-15页 |
1.1.1 海洋领域内的生物黏附 | 第12-14页 |
1.1.2 生物医用领域内的生物黏附 | 第14-15页 |
1.2 生物黏附的危害 | 第15-16页 |
1.2.1 海洋生物黏附的危害 | 第15-16页 |
1.2.2 生物医学领域生物黏附的危害 | 第16页 |
1.3 生物体的粘附机理 | 第16-17页 |
1.4 海洋防污方法的变更 | 第17-18页 |
1.5 新的防污涂层的设计 | 第18-22页 |
1.5.1 亲水的聚乙二醇聚合物 | 第19页 |
1.5.2 超亲水的两性离子聚合物 | 第19-20页 |
1.5.3 两亲性纳米结构的涂层 | 第20-21页 |
1.5.4 仿生涂层 | 第21-22页 |
1.5.5 污损释放涂层 | 第22页 |
1.6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磺酸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及共聚物的制备 | 第24-34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2.2.2 设备与仪器 | 第25页 |
2.2.3 磺酸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及共聚物的合成 | 第25-27页 |
2.2.4 合成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2.3.1 磺酸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SBMA的结构 | 第28-29页 |
2.3.2 磺酸甜菜碱两性离子共聚物PSGX/Y的结构表征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不锈钢表面两性离子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34-5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42页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4-35页 |
3.2.2 化学试剂的精制和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35-37页 |
3.2.3 两性离子共聚物PSGX/Y涂层的制备 | 第37-40页 |
3.2.4 两性离子共合物涂层性能的测试及表征 | 第40-4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3.3.1 不锈钢表面的形貌变化 | 第42-45页 |
3.3.2 处于第一、二阶段的不锈钢表面的傅里叶变换全反射红外分析 | 第45-46页 |
3.3.3 两性离子涂层表面的元素分析(SEM-EDS) | 第46-47页 |
3.3.4 涂层的亲水性 | 第47-48页 |
3.3.5 涂层的抗蛋白吸附性能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PVC表面两性离子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54-66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9页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4-55页 |
4.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55-56页 |
4.2.3 医用PVC的制备 | 第56页 |
4.2.4 医用PVC表面涂层的制备 | 第56-57页 |
4.2.5 PVC表面涂层性能的表征 | 第57-59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3.1 多巴胺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比例变化对PVC外观的影响 | 第59页 |
4.3.2 衰减全反射红外分析(ATR-FTIR) | 第59-61页 |
4.3.3 涂层表面的元素分析(SEM-EDS) | 第61-62页 |
4.3.4 SEM观察表面形貌变化 | 第62页 |
4.3.5 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 | 第62-63页 |
4.3.6 蛋白吸附测试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