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8页 |
1.1 植物中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1.1 褪黑素概述 | 第16页 |
1.1.2 植物中褪黑素的发现和存在 | 第16-17页 |
1.1.3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 第17-18页 |
1.1.4 植物中褪黑素的生理功能 | 第18-21页 |
1.2 叶片衰老 | 第21-26页 |
1.2.1 叶片衰老的症状 | 第21-23页 |
1.2.2 叶片衰老的调控 | 第23-25页 |
1.2.3 叶片衰老的基因表达 | 第25-26页 |
1.3 植物中自噬的研究进展 | 第26-36页 |
1.3.1 自噬 | 第26-27页 |
1.3.2 植物中自噬发生的核心蛋白和机制 | 第27-31页 |
1.3.3 自噬在植物发育中的功能 | 第31-32页 |
1.3.4 自噬在植物胁迫中的功能 | 第32-35页 |
1.3.5 植物中的选择性自噬 | 第35-3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1.5 本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外源褪黑素对黑暗离体和干旱胁迫诱导苹果叶片衰老的调控 | 第38-5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2.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第38-39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2.1.3 黑暗下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39页 |
2.1.4 光合作用和光下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39页 |
2.1.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2.1.6 过氧化氢的提取和测定 | 第39-40页 |
2.1.7 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和测定 | 第40页 |
2.1.8 抗氧化系统相关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 第40页 |
2.1.9 RNA提取、反转录和相关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第40-41页 |
2.1.10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2.2.1 外源褪黑素延缓黑暗诱导的苹果离体叶片衰老 | 第41-47页 |
2.2.2 外源褪黑素延缓干旱诱导的苹果叶片衰老 | 第47-54页 |
2.3 讨论 | 第54-57页 |
2.3.1 外源褪黑素对黑暗诱导苹果离体叶片衰老的调控 | 第54-55页 |
2.3.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诱导的苹果叶片衰老的调控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外源褪黑素对苹果叶片自然衰老的调控 | 第57-82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7-62页 |
3.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第57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7-58页 |
3.1.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58页 |
3.1.4 叶绿素和叶片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3.1.5 可溶性蛋白和Rubisco蛋白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 | 第58页 |
3.1.6 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测定 | 第58-59页 |
3.1.7 RNA提取、反转录和相关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第59页 |
3.1.8 蛋白质组测序样品的准备 | 第59-61页 |
3.1.9 数据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6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8页 |
3.2.1 褪黑素相对提高了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的含量 | 第62-63页 |
3.2.2 褪黑素相对增加了叶片全氮、可溶性蛋白和Rubisco蛋白的含量 | 第63-65页 |
3.2.3 褪黑素对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4 褪黑素对衰老过程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66-67页 |
3.2.5 测序样品的蛋白质量 | 第67-68页 |
3.2.6 蛋白质组鉴定数据 | 第68-69页 |
3.2.7 叶片衰老和褪黑素处理下差异蛋白统计 | 第69-70页 |
3.2.8 叶片衰老和褪黑素处理下差异蛋白GO分类 | 第70-73页 |
3.2.9 叶片衰老和褪黑素处理下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和注释分析 | 第73-78页 |
3.3 讨论 | 第78-82页 |
第四章 外源褪黑素对氧化胁迫下自噬发生的调控 | 第82-93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4页 |
4.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第82-83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3页 |
4.1.3 MDC染色自噬小体 | 第83页 |
4.1.4 氧化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83页 |
4.1.5 活性氧组织化学染色 | 第83页 |
4.1.6 基因表达分析 | 第83-84页 |
4.1.7 数据分析 | 第8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4.2.1 不同褪黑素浓度对氧化胁迫诱导自噬体的影响 | 第84-85页 |
4.2.2 10 μM褪黑素增强了氧化胁迫下自噬体的积累 | 第85-87页 |
4.2.3 10 μM褪黑素上调了自噬类泛素途径ATG8-PE中基因的表达 | 第87-88页 |
4.2.4 10 μM褪黑素减少了氧化蛋白的积累 | 第88-89页 |
4.2.5 10 μM褪黑素处理对氧化状态的影响 | 第89-90页 |
4.3 讨论 | 第90-93页 |
第五章 苹果自噬基因MdATG8i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93-12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3-10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93-96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96-10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20页 |
5.2.1 苹果自噬基因MdATG8i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00-102页 |
5.2.2 苹果自噬基因MdATG8i的表达分析 | 第102-105页 |
5.2.3 苹果自噬基因MdATG8i互补酵母缺失体的功能 | 第105-106页 |
5.2.4 苹果自噬基因MdATG8i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106-107页 |
5.2.5 苹果自噬基因MdATG8i在拟南芥、‘王林’苹果愈伤组织和‘嘎啦’苹果中的过量表达分析 | 第107-120页 |
5.3 讨论 | 第120-123页 |
第六章 苹果自噬基因MdATG3s和调控基因MdROATG3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123-18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9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123-126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126-12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77页 |
6.2.1 苹果自噬基因MdATG3s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29-131页 |
6.2.2 苹果自噬基因MdATG3s的表达分析 | 第131-133页 |
6.2.3 苹果自噬基因MdATG3s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133-134页 |
6.2.4 苹果自噬基因MdATG3s互补酵母缺失体的功能 | 第134-135页 |
6.2.5 酵母双杂交验证苹果自噬基因MdATG3s与MdATG8i的互作 | 第135-137页 |
6.2.6 苹果自噬基因MdATG3-2 启动子克隆与活性分析 | 第137-143页 |
6.2.7 酵母单杂交系统筛选与苹果自噬基因MdATG3-2 启动子互作的蛋白 | 第143-145页 |
6.2.8 调控基因MdROATG3的克隆、表达分析以及与Md ATG3-2 启动子的互作验证 | 第145-155页 |
6.2.9 苹果自噬基因MdATG3-2 和其调控基因MdROATG3过量表达植物的功能分析 | 第155-177页 |
6.3 讨论 | 第177-1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80-182页 |
7.1 结论 | 第180-181页 |
7.2 创新点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9页 |
附录 | 第199-203页 |
缩略词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
作者简介 | 第205-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