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日光温室的发展史 | 第13-14页 |
1.2 土壤-空气换热器的发展 | 第14页 |
1.3 土壤-空气换热器和日光温室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 日光温室室内环境调节技术 | 第21-22页 |
1.5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第22-23页 |
1.5.1 课题的来源 | 第22页 |
1.5.2 课题的背景 | 第22-23页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23页 |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3页 |
1.6.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3页 |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平台的搭建和研究 | 第25-33页 |
2.1 实验平台简介 | 第25-26页 |
2.2 试验内容及监测点布置 | 第26-29页 |
2.2.1 测点的布置 | 第26-27页 |
2.2.2 设备的选型 | 第27-29页 |
2.2.3 测试时间 | 第29页 |
2.3 日光温室内热湿状态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的理论模型 | 第33-49页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2 离散方法和分类 | 第35-37页 |
3.3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想 | 第37页 |
3.4 有限体积法的求解方法 | 第37-38页 |
3.5 湍流模型 | 第38-43页 |
3.5.1 湍流模型种类 | 第38-39页 |
3.5.2 日光温室中湍流求解模型 | 第39页 |
3.5.3 日光温室中湍流流动的近壁处理 | 第39-43页 |
3.6 日光温室辐射模型 | 第43-45页 |
3.7 Fluent概述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内热湿状态的分布 | 第49-65页 |
4.1 日光温室内空气的降温除湿 | 第49页 |
4.2 影响日光温室内空气热湿状况的因素 | 第49页 |
4.2.1 外部扰动因素 | 第49页 |
4.2.2 内部扰动因素 | 第49页 |
4.3 日光温室内空气热湿变化过程 | 第49-50页 |
4.3.1 外扰过程 | 第49-50页 |
4.3.2 内扰过程 | 第50页 |
4.4 换热器4.5m/s风速时日光温室内的热湿分布 | 第50-56页 |
4.4.1 X方向湿度场 | 第51-52页 |
4.4.2 Z方向湿度场 | 第52-53页 |
4.4.3 X方向温度场 | 第53-54页 |
4.4.4 Z方向温度场 | 第54-56页 |
4.5 换热器2.5m/s风速时日光温室内的热湿分布 | 第56-60页 |
4.5.1 X方向湿度场 | 第56-57页 |
4.5.2 Z方向湿度场 | 第57-58页 |
4.5.3 X方向温度场 | 第58-59页 |
4.5.4 Z方向温度场 | 第59-60页 |
4.6 日光温室内温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0页 |
4.6.1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0页 |
4.6.2 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5页 |
第五章 模型的建立 | 第65-75页 |
5.1 理论模型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65-69页 |
5.1.1 数学模型 | 第65-66页 |
5.1.2 几何模型 | 第66页 |
5.1.3 边界条件 | 第66-69页 |
5.1.4 数值计算 | 第6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3页 |
5.2.1 非稳态模拟验证 | 第69-71页 |
5.2.2 稳态温湿度场的分析 | 第71-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6.1 试验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