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立法的法理分析与完善路径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10-11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反腐败立法的法理分析 | 第12-21页 |
一、反腐败立法的概念 | 第12-14页 |
(一) 反腐败立法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反腐败立法的外延 | 第13页 |
(三) 反腐败立法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反腐败的法理要素 | 第14-16页 |
(一) 权力的偏离与回归 | 第14页 |
(二) 利益的失衡与平衡 | 第14-15页 |
(三) 行为的失范与规范 | 第15-16页 |
三、反腐败立法的法理基础 | 第16-21页 |
(一) 以权力为切入的导向论 | 第16-18页 |
(二) 以规则为中心的程序论 | 第18-19页 |
(三) 以原则为支撑的系统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反腐败立法现状 | 第21-32页 |
一、我国反腐败立法的基本情况 | 第21-26页 |
(一) 不断发展的反腐败立法进程 | 第21-22页 |
(二) 初步形成的反腐败法律体系 | 第22-26页 |
二、我国反腐败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 重部分轻整体,系统性不强 | 第26-27页 |
(二) 重惩处轻预防,效益性不足 | 第27页 |
(三) 重实体轻程序,制约性不力 | 第27-28页 |
(四) 重制定轻衔接,协同性不够 | 第28-29页 |
三、我国反腐败立法问题成因 | 第29-32页 |
(一) 立法权的怠惰 | 第29-30页 |
(二) 立法监督弱化 | 第30页 |
(三) 立法协调不够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境外反腐败立法经验启示 | 第32-40页 |
一、境外反腐败立法概览 | 第32-37页 |
(一) 国际组织反腐立法考察 | 第32-33页 |
(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反腐立法考察 | 第33-37页 |
二、对我国反腐败立法的启示 | 第37-40页 |
(一) 倾向集中型立法,回应综合性腐败问题 | 第37-38页 |
(二) 倾向预防型立法,防范于未然 | 第38-39页 |
(三) 反腐败立法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 第39页 |
(四) 反腐败立法更加突出实体与程序并重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国反腐败立法的完善路径 | 第40-51页 |
一、明确反腐败立法定位 | 第40-41页 |
(一) 反腐败立法的理念 | 第40页 |
(二) 反腐败立法的要件 | 第40-41页 |
(三) 反腐败立法的模式 | 第41页 |
二、遵循反腐败立法原则 | 第41-43页 |
(一) 系统性与明确性相结合原则 | 第42页 |
(二) 前置性与“零容忍”相结合原则 | 第42页 |
(三) 经济性与效益性相结合原则 | 第42-43页 |
三、完善反腐败立法体系 | 第43-51页 |
(一) 强化立法修正,确保反腐败立法的时代性 | 第43-45页 |
(二) 强化立法协调,确保反腐败立法的系统性 | 第45-48页 |
(三) 强化立法衔接,确保反腐败立法的实效性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