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史 | 第9-10页 |
1.1.2 LTE-A的瓶颈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1-14页 |
1.2.1 5G的关键技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同步技术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3 研究控制信道传输技术的意义 | 第14页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5G物理层概述 | 第16-23页 |
2.1 5G物理层的功能 | 第16-18页 |
2.1.1 5G系统架构总体概述 | 第16-17页 |
2.1.2 5G物理层信道分类 | 第17-18页 |
2.2 帧结构 | 第18-20页 |
2.2.1 帧与子帧 | 第18-19页 |
2.2.2 载波带宽与时隙 | 第19-20页 |
2.3 物理层资源摆放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5G新空口同步信道增强技术研究 | 第23-36页 |
3.1 同步信道链路级系统模型 | 第23-27页 |
3.1.1 PSS | 第24-25页 |
3.1.2 SSS | 第25-27页 |
3.2 同步信道增强技术研究 | 第27-30页 |
3.2.1 重复&合并 | 第28-29页 |
3.2.2 波束扫射 | 第29-30页 |
3.3 仿真及验证 | 第30-35页 |
3.3.1 仿真场景和参数设定 | 第30-31页 |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5G新空口控制信道增强技术研究 | 第36-66页 |
4.1 控制信道系统模型 | 第36-41页 |
4.1.1 控制信道流程 | 第36-39页 |
4.1.2 频率切换发送分集方案 | 第39-41页 |
4.2 控制信道增强技术研究 | 第41-47页 |
4.2.1 预编码循环方案 | 第41-42页 |
4.2.2 资源映射研究 | 第42-46页 |
4.2.3 参考信号映射研究 | 第46-47页 |
4.3 仿真及验证 | 第47-65页 |
4.3.1 仿真场景和参数设定 | 第48-51页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1-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5.1 总结 | 第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