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裘小龙作品的中国形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0-1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四节 基本架构第14-15页
第二章 裘小龙作品的中国形象类型第15-32页
    第一节 政治中国第16-22页
        一、转型期社会第16-18页
        二、官商名利场第18-20页
        三、城市现代病第20-22页
        四、历史的隐痛第22页
    第二节 伦理中国第22-27页
        一、儒家思想文化第23-24页
        二、传统婚恋观第24-26页
        三、礼仪之邦第26-27页
    第三节 诗意中国第27-32页
        一、舌尖上的中国第27-28页
        二、玄妙诗文世界第28-30页
        三、修身养性之道第30-32页
第三章 个人欲望的投射第32-43页
    第一节 双重文化与融合视角第33-36页
        一、华裔身份认同第33-35页
        二、怀旧情结第35-36页
    第二节 知识与想象第36-39页
        一、创伤记忆第36-38页
        二、中国元素呈现第38-39页
    第三节 文化语境下的现实关怀第39-43页
        一、讽刺与反思第40-41页
        二、文化冲突与西方视野第41-43页
第四章 社会集体想象的原型化第43-59页
    第一节 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第44-49页
        一、傲慢与偏见第45-46页
        二、道德理想国第46-48页
        三、审美乌托邦第48-49页
    第二节 东方情结与西方集体无意识第49-53页
        一、西方现代性确认第50-52页
        二、自我颠覆的精神追求第52-53页
    第三节 社会想象与文化隐喻第53-59页
        一、西方文化价值体系背后的殖民心态第54-55页
        二、恐惧与迷恋第55-57页
        三、期待视野与镜像需求第57-59页
第五章 结语: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第59-64页
    第一节 善变的“他者”第59-61页
    第二节 文化差异与文化交流第61-62页
    第三节 世界格局与文化霸权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廉想涉的《万岁前》看朝鲜殖民地时期社会变化
下一篇:艾特玛托夫作品中的图腾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