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价值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53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3-18页 |
1.1.1 学理的角度 | 第13-15页 |
1.1.2 历史的角度 | 第15-16页 |
1.1.3 实践的角度 | 第16-18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8-31页 |
1.2.1 体育 | 第18-27页 |
1.2.2 体育价值 | 第27-3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31-48页 |
1.3.1 国外体育价值相关研究概述 | 第31-36页 |
1.3.2 我国体育价值相关研究述评 | 第36-48页 |
1.4 研究问题、思路和框架 | 第48-50页 |
1.4.1 研究问题 | 第48-49页 |
1.4.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49-50页 |
1.5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50-53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50-5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2 不同的体育价值形态 | 第53-121页 |
2.1 以德性为价值取向的古希腊体育 | 第53-76页 |
2.1.1 城邦:古希腊体育的政治社会基础 | 第54-60页 |
2.1.2 公民:古希腊体育的培养目标 | 第60-67页 |
2.1.3 德性:古希腊体育的价值取向 | 第67-76页 |
2.2 以理性为价值取向的西方现代体育 | 第76-98页 |
2.2.1 民主:西方现代体育的政治社会土壤 | 第76-84页 |
2.2.2 科学:西方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第84-91页 |
2.2.3 理性:西方现代体育的价值取向 | 第91-98页 |
2.3 以心性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古代体育 | 第98-121页 |
2.3.1 仁礼:中国古代体育的伦理社会基础 | 第98-106页 |
2.3.2 天人: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之源 | 第106-114页 |
2.3.3 心性: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取向 | 第114-121页 |
3 我国的体育价值冲突 | 第121-170页 |
3.1 我国体育价值的实践冲突 | 第121-147页 |
3.1.1 古与今的价值冲突 | 第122-130页 |
3.1.2 身与心的价值冲突 | 第130-137页 |
3.1.3 “我”与“他”的价值冲突 | 第137-147页 |
3.2 我国体育价值的认识冲突 | 第147-170页 |
3.2.1 我国体育价值认识冲突的演变 | 第148-157页 |
3.2.2 我国体育价值认识冲突的比照 | 第157-170页 |
4 体育价值的生成 | 第170-205页 |
4.1 体育价值生成的动力与要素 | 第170-189页 |
4.1.1 体育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 | 第171-181页 |
4.1.2 体育价值生成的要素 | 第181-189页 |
4.2 体育价值生成的基础与机制 | 第189-205页 |
4.2.1 体育的多源性:体育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 | 第189-195页 |
4.2.2 体育的制度化:体育价值生成的保障机制 | 第195-205页 |
5 我国体育价值的重建理路 | 第205-250页 |
5.1 体育价值理路的前提性问题探析 | 第205-228页 |
5.1.1 体育价值的问题根源 | 第206-214页 |
5.1.2 体育价值的目标向度 | 第214-221页 |
5.1.3 体育价值的探寻路径 | 第221-228页 |
5.2 我国体育价值重建理路探讨 | 第228-250页 |
5.2.1 提出“新体育观”的可能 | 第228-237页 |
5.2.2 “新体育观”的基本思路 | 第237-250页 |
6 结语 | 第250-259页 |
6.1 反思与出路 | 第250-257页 |
6.2 尾声与展望 | 第257-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259-275页 |
作者在校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