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术语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2页 |
1.1 人工湿地概述 | 第18-23页 |
1.1.1 人工湿地的概念 | 第18-19页 |
1.1.2 人工湿地的分类 | 第19-21页 |
1.1.3 人工湿地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 | 第23-31页 |
1.2.1 有机物去除机理 | 第23-24页 |
1.2.2 氮的转化与去除机理研究 | 第24-31页 |
1.3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38页 |
1.3.1 植物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研究 | 第31-33页 |
1.3.2 基质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研究 | 第33页 |
1.3.3 微生物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研究 | 第33-34页 |
1.3.4 其他环境因素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研究 | 第34-38页 |
1.4 人工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 第38-40页 |
1.4.1 CH_4排放 | 第38-39页 |
1.4.2 N_2O排放 | 第39-40页 |
1.5 本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40-42页 |
1.5.1 本研究意义 | 第40-4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第二章 植物及其多样性对垂直流人工微宇宙湿地系统污染物去除、甲烷排放的影响及相关微生物分析 | 第42-64页 |
2.1 序言 | 第42-4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2.2.1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2.2.2 取样观察 | 第43-45页 |
2.2.3 基质中甲烷氧化菌活性检测 | 第45-46页 |
2.2.4 湿地系统中甲烷释放相关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6-4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8-62页 |
2.3.1 氮去除效应 | 第48-49页 |
2.3.2 甲烷释放特性 | 第49-50页 |
2.3.3 植物组成对湿地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0-62页 |
2.4 讨论 | 第62-6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水力负荷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甲烷排放的影响及相关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64-96页 |
3.1 序言 | 第6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64-65页 |
3.2.2 实验运行 | 第65页 |
3.3 取样与分析 | 第65-69页 |
3.3.1 水质取样和分析 | 第65-66页 |
3.3.2 基质取样和分析 | 第66页 |
3.3.3 CH_4取样检测 | 第66页 |
3.3.4 植物长势比较 | 第66页 |
3.3.5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66-69页 |
3.3.6 统计分析 | 第6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9-95页 |
3.4.1 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人工湿地理化特性分析 | 第69-73页 |
3.4.2 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73-9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温度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及微生物群落演替变化分析 | 第96-116页 |
4.1 序言 | 第9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6页 |
4.3 取样与分析 | 第96-9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7-115页 |
4.4.1 湿地运行过程中温度变化及污染物去除 | 第97-100页 |
4.4.2 湿地运行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 第100-11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 | 第116-118页 |
5.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6页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6-117页 |
5.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43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