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6-8页 |
一、概念与史实 | 第8-18页 |
(一)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的发展论述 | 第8-11页 |
1、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发展 | 第8-10页 |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发展 | 第10-11页 |
(二)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渊源 | 第11-18页 |
1、表现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先驱——“左翼木刻运动” | 第11-12页 |
2、表现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高潮——“85新潮”美术运动 | 第12-18页 |
二、云南当代表现性绘画创作个体的处境及选择 | 第18-39页 |
(一)云南表现性绘画的启蒙——《申社画展》 | 第18-20页 |
(二)八十年代“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绘画中的生命意识 | 第20-27页 |
1、八十年代毛旭辉、潘德海、张晓刚等人的“红土情结” | 第21-27页 |
(三)九十年代都市背景下的生命体验 | 第27-33页 |
1、灵幻与隐喻——曾晓峰的绘画 | 第27-31页 |
2、都市背景下武俊、李季、栾小杰、唐志冈的身体体验 | 第31-33页 |
(四)体悟与回归——现代语境中的新生代 | 第33-39页 |
1、70后艺术家和丽斌、高翔艺术中的东方式体悟 | 第34-36页 |
2、80、90后艺术家生命本能的回归 | 第36-39页 |
三、追根溯源—云南当代表现性绘画的传承与演变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