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1.1.1 我国大学生就业背景实际状况 | 第10-11页 |
| 1.1.2 我国大学生就业背景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2-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 研究的新意 | 第13-14页 |
| 1.4.1 获取调查数据作为论证的论据 | 第13页 |
| 1.4.2 提出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13-14页 |
| 第2章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及高校就业网概述 | 第14-19页 |
| 2.1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的方式 | 第14-17页 |
| 2.1.1 信息报告服务 | 第14-15页 |
| 2.1.2 信息咨询服务 | 第15-16页 |
| 2.1.3 网络信息服务 | 第16-17页 |
| 2.2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的作用 | 第17页 |
| 2.2.1 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用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 第17页 |
| 2.2.2 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资料 | 第17页 |
| 2.3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网的作用 | 第17-19页 |
| 2.3.1 拓宽毕业生求职渠道 | 第17-18页 |
| 2.3.2 强化就业指导教育 | 第18页 |
| 2.3.3 简化就业工作流程 | 第18-19页 |
| 第3章 就业网信息服务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 3.1 就业网信息服务分析的理论来源 | 第19-22页 |
| 3.1.1 任务技术适配模型及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内涵 | 第19-22页 |
| 3.1.2 两模型的理论作为就业网信息服务的基础 | 第22页 |
| 3.2 就业网信息服务分析模型研究设计 | 第22-29页 |
| 3.2.1 就业网信息服务研究的模型框架 | 第22-24页 |
| 3.2.2 就业网信息服务研究模型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4-28页 |
| 3.2.3 就业网信息服务的理想模式 | 第28-29页 |
| 第4章 河北省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网的调查与分析 | 第29-41页 |
| 4.1 招聘/就业新闻 | 第31页 |
| 4.2 就业指导 | 第31-34页 |
| 4.2.1 就业技巧指导内容调查 | 第32-33页 |
| 4.2.2 就业政策法规内容调查 | 第33-34页 |
| 4.3 就业服务 | 第34-36页 |
| 4.3.1 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 第34-35页 |
| 4.3.2 网络服务的建设 | 第35-36页 |
| 4.4 就业管理 | 第36-37页 |
| 4.4.1 学生管理内容调查 | 第36页 |
| 4.4.2 用人单位信息管理内容调查 | 第36-37页 |
| 4.4.3 自身建设内容调查 | 第37页 |
| 4.5 数据综合分析 | 第37-41页 |
| 第5章 河北省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1-44页 |
| 5.1 河北省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 5.1.1 就业信息资源更新不及时 | 第41页 |
| 5.1.2 网站信息量少而杂乱 | 第41页 |
| 5.1.3 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缺乏 | 第41-42页 |
| 5.1.4 对网站的安全和维护不够重视 | 第42页 |
| 5.2 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42-43页 |
| 5.2.1 高校重视程度偏低 | 第42页 |
| 5.2.2 缺乏高素质人员 | 第42-43页 |
| 5.3 未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43-44页 |
| 5.3.1 配备高素质人员 | 第43页 |
| 5.3.2 科学分类整理就业信息 | 第43页 |
| 5.3.3 加强省内高校的就业信息网的合作 | 第43-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