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目录 | 第14-19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48页 |
2.1 聚氨酯泡沫材料 | 第27-28页 |
2.1.1 聚氨酯泡沫材料简介 | 第27页 |
2.1.2 聚合物多元醇型聚氨酯泡沫 | 第27-28页 |
2.2 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制备 | 第28-32页 |
2.2.1 接枝聚醚多元醇的简介 | 第28页 |
2.2.2 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制备工艺 | 第28-29页 |
2.2.3 接枝聚醚多元醇中的接枝共聚物 | 第29-30页 |
2.2.3.1 接枝共聚物的生成原理 | 第29-30页 |
2.2.3.2 接枝共聚物的分离与表征 | 第30页 |
2.2.4 接枝聚醚多元醇的结构与性能调控 | 第30-32页 |
2.2.4.1 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外在性能 | 第30-32页 |
2.2.4.2 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内在性质 | 第32页 |
2.3 非均相高分子溶液体系的相平衡 | 第32-34页 |
2.3.1 高分子溶液体系中的相平衡法 | 第32-33页 |
2.3.2 相平衡模型中的相互作用参数 | 第33-34页 |
2.4 分散聚合动力学及模型 | 第34-43页 |
2.4.1 分散聚合动力学 | 第34-39页 |
2.4.2 分散聚合模型 | 第39-43页 |
2.4.2.1 分散聚合中反应物的两相分配 | 第39-40页 |
2.4.2.2 分散相中的动力学参数 | 第40-43页 |
2.5 分散聚合中的颗粒成核及增长 | 第43-46页 |
2.6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46-48页 |
第三章 St-AN-SAN-PPG四元二相相平衡研究 | 第48-65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相平衡实验 | 第48-50页 |
3.2.1 原料 | 第48-4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3.2.3 分析与表征 | 第49-50页 |
3.3 相平衡模型 | 第50-51页 |
3.4 参数估计 | 第51-55页 |
3.4.1 St-AN之间的FHIPs | 第51-52页 |
3.4.2 单体与聚合物间的FHIPs | 第52-54页 |
3.4.3 参数拟合 | 第54-55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3.5.1 SAN与PPG的互溶性 | 第55-56页 |
3.5.2 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 | 第56-58页 |
3.5.3 St和AN分配行为 | 第58-61页 |
3.5.3.1 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3.5.3.2 SAN/PPG质量配比的影响 | 第59页 |
3.5.3.3 St/AN质量配比的影响 | 第59-60页 |
3.5.3.4 共聚物组成的影响 | 第60页 |
3.5.3.5 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3.5.4 聚合过程中单体分配系数 | 第61-6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间歇接枝共聚合实验及模型化研究 | 第65-95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聚合实验 | 第66-71页 |
4.2.1 原料 | 第6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4.2.3 分析与表征 | 第67-71页 |
4.2.3.1 单体转化率 | 第67页 |
4.2.3.2 大单体转化率 | 第67-68页 |
4.2.3.3 PPG转化率 | 第68页 |
4.2.3.4 固含率 | 第68-69页 |
4.2.3.5 共聚物组成 | 第69-70页 |
4.2.3.6 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70页 |
4.2.3.7 接枝率与接枝比 | 第70-71页 |
4.3 聚合机理 | 第71-73页 |
4.4 模型的建立 | 第73-86页 |
4.4.1 矩函数定义 | 第74页 |
4.4.2 动力学模型方程 | 第74-80页 |
4.4.3 动力学参数估计 | 第80-86页 |
4.4.3.1 连续相中的动力学参数 | 第80-81页 |
4.4.3.2 分散相中的动力学参数 | 第81-83页 |
4.4.3.3 链自由基向CTA的转移速率系数 | 第83-84页 |
4.4.3.4 参数拟合 | 第84-86页 |
4.5 模型的求解 | 第86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86-93页 |
4.6.1 单体转化率 | 第87-88页 |
4.6.2 PPG和大单体转化率 | 第88-89页 |
4.6.3 累积平均共聚物组成 | 第89页 |
4.6.4 接枝效率和接枝比 | 第89-90页 |
4.6.5 分子量及其分布指数 | 第90-92页 |
4.6.6 聚合场所的变化 | 第92-93页 |
4.6.7 分散相中动力参数的变化 | 第9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半连续接枝共聚合实验及模型化研究 | 第95-104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聚合实验 | 第95-96页 |
5.2.1 原料 | 第95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95-96页 |
5.2.3 分析与表征 | 第96页 |
5.3 半连续聚合过程的模型化 | 第96-99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96-99页 |
5.3.2 模型参数 | 第99页 |
5.3.3 模型的求解 | 第9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3页 |
5.4.1 固含率 | 第99-100页 |
5.4.2 平均共聚物组成 | 第100-101页 |
5.4.3 接枝效率 | 第101页 |
5.4.4 分子量及其分布指数 | 第101-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连续接枝共聚合过程建模及仿真研究 | 第104-117页 |
6.1 引言 | 第104-105页 |
6.2 连续聚合过程的模型化 | 第105-107页 |
6.2.1 模型的建立 | 第105-107页 |
6.2.2 模型参数 | 第107页 |
6.2.3 模型的求解 | 第10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6页 |
6.3.1 反应条件对连续聚合过程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6.3.1.1 单体/PPG比值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6.3.1.2 St/AN进料比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6.3.1.3 引发剂/单体进料比的影响 | 第110页 |
6.3.1.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10页 |
6.3.1.5 平均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3.2 连续聚合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 第111-116页 |
6.3.2.1 St/AN进料比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6.3.2.2 单体/聚醚进料比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3.2.3 进料速率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6.3.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接枝共聚合过程中颗粒的形成与增长规律研究 | 第117-137页 |
7.1 引言 | 第117页 |
7.2 聚合实验 | 第117-118页 |
7.2.1 原料 | 第117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117页 |
7.2.3 分析与表征 | 第117-118页 |
7.2.3.1 转化率和固含率 | 第117-118页 |
7.2.3.2 颗粒粒径及其分布 | 第118页 |
7.2.3.3 颗粒表面形貌 | 第118页 |
7.3 颗粒增长模型 | 第118-122页 |
7.3.1 模型的建立 | 第118-122页 |
7.3.2 模型参数 | 第122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5页 |
7.4.1 间歇接枝共聚合过程中颗粒的稳定及粒径分布 | 第122-125页 |
7.4.1.1 共单体进料比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7.4.1.2 链转移剂浓度的影响 | 第124页 |
7.4.1.3 大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7.4.1.4 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125页 |
7.4.1.5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第125页 |
7.4.2 间歇接枝共聚合过程中颗粒粒径的增长 | 第125-130页 |
7.4.2.1 颗粒增长典型的TEM图 | 第126-127页 |
7.4.2.2 颗粒中溶胀单体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7.4.2.3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第128页 |
7.4.2.4 单体/PPG进料比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7.4.2.5 共单体进料比的影响 | 第129页 |
7.4.2.6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7.4.3 间歇接枝共聚合过程中颗粒的形成 | 第130-132页 |
7.4.3.1 间歇接枝共聚合过程中颗粒浓度的变化 | 第130-131页 |
7.4.3.2 间歇接枝共聚合过程中稳定剂的稳定面积 | 第131页 |
7.4.3.3 接枝共聚合过程中颗粒成核机理 | 第131-132页 |
7.4.4 半连续接枝共聚合过程中颗粒粒径分布变化 | 第132-135页 |
7.4.4.1 单体料液进料速率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7.4.4.2 共单体进料比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7.4.4.3 大单体加料方式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8.1 结论 | 第137-139页 |
8.2 创新点 | 第139页 |
8.3 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9页 |
附录 | 第149-164页 |
附录A1 单体在两相间相平衡方程推导 | 第149-150页 |
附录B1 两相中聚合物链的物料衡算 | 第150-153页 |
附录B2 基于不同假设的模型计算 | 第153-163页 |
附录C1 聚合过程中反应初期颗粒粒径 | 第163-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