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非存在”问题的源起 | 第10-13页 |
1.1 巴门尼德哲学中的“非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1.2 柏拉图哲学中的“非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3 金山悖论中的“非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虚构在当代分析哲学研究中的价值 | 第13-18页 |
2.1 对虚构的哲学本体论定义推动了哲学本体论研究 | 第13-14页 |
2.2 对虚构的认识论价值探讨动摇了传统哲学理论 | 第14页 |
2.3 对虚构的语言分析引领了语言哲学最新发展 | 第14-15页 |
2.4 对虚构的逻辑分析影响了“存在”一词的逻辑定位 | 第15-18页 |
第三章 分析哲学对虚构事物指称的理解 | 第18-28页 |
3.1 传统指称理论对虚构事物指称的理解 | 第18-22页 |
3.1.1 罗素的观点 | 第18-21页 |
3.1.1.1 虚构事物与非存在 | 第18-19页 |
3.1.1.2 摹状词理论 | 第19-21页 |
3.1.2 奎因的观点 | 第21-22页 |
3.2 历史因果指称理论对虚构事物的理解 | 第22-26页 |
3.2.1 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的哲学基础:可能世界 | 第22-23页 |
3.2.2 专名和摹状词的划分标准:本质主义 | 第23-24页 |
3.2.3 历史因果指称理论:历史因果链条 | 第24-26页 |
3.3 两种指称理论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本文对虚构事物的指称和内涵的理解与分析 | 第28-39页 |
4.1 虚构专名的指称和内涵 | 第28-35页 |
4.1.1 虚构专名的指称 | 第29-32页 |
4.1.2 虚构专名的内涵 | 第32-35页 |
4.2 虚构通名的指称和内涵 | 第35-39页 |
结束语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