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IPv6与IPv4互通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0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8页
    1.2 IPv6 的应用现状第8-9页
    1.3 论文结构第9-10页
第二章 IPv6 协议的体系结构第10-19页
    2.1 IPv6 产生的历史背景第10-11页
    2.2 IPv6 的技术特点第11-12页
    2.3 IPv6 地址结构第12-15页
        2.3.1 IPv6 地址表示法第12页
        2.3.2 IPv6 地址分类第12-14页
        2.3.3 IPv6 地址的配置第14页
        2.3.4 IPv6 的路由和邻居发现机制第14-15页
    2.4 IPv6 报文结构第15-19页
        2.4.1 报头结构第16页
        2.4.2 扩展报头第16-18页
        2.4.3 上层数据单元第18-19页
第三章 IPv4 到 IPv6 的过渡技术第19-31页
    3.1 IPv4 协议过渡到 IPv6 协议所使用的节点类型第20页
    3.2 过渡所使用的地址类型第20-22页
    3.3 双协议栈第22-23页
    3.4 隧道技术第23-29页
        3.4.1 手工配置隧道第24页
        3.4.2 自动配置隧道第24-25页
        3.4.3 隧道代理第25-26页
        3.4.4 6to4 隧道第26-27页
        3.4.5 6over4 隧道第27-28页
        3.4.6 ISATAP第28-29页
    3.5 翻译机制 NAT-PT第29-31页
第四章 IPv6 与 IPv4 互通组网的仿真第31-51页
    4.1 GNS3 仿真工具第31-34页
        4.1.1 仿真工具的功能结构第31-32页
        4.1.2 终端等扩展仿真功能第32-33页
        4.1.3 仿真计算的规划方法第33-34页
    4.2 仿真平台搭建及实验第34-46页
        4.2.1 无背景业务的端到端延时第35-42页
        4.2.2 有背景业务的端到端延时第42-46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第46-51页
第五章 结束语第51-52页
    5.1 总结第51页
    5.2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人工嗅觉的香油精快速检测仪器创新设计
下一篇:基于Markov随机游走的渐进式半监督文本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