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管线钢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管线钢的发展状况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管线钢的发展历程 | 第15页 |
1.2.3 管线钢的发展方向 | 第15-17页 |
1.3 管线钢种类及性能 | 第17-22页 |
1.3.1 管线钢分类 | 第17-20页 |
1.3.2 管线钢性能要求 | 第20-22页 |
1.4 管线钢的成分设计与轧制工艺 | 第22-28页 |
1.4.1 成分设计原则 | 第22-25页 |
1.4.2 管线钢的控轧控冷技术 | 第25-28页 |
1.5 管线钢中针状铁素体的形成机制 | 第28-39页 |
1.5.1 针状铁素体的显微结构类型 | 第29-33页 |
1.5.2 针状铁素体的显微组织特征及形成机理 | 第33-36页 |
1.5.3 针状铁素体的性能特点 | 第36-39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高强低合金管线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转变行为 | 第41-61页 |
2.1 连续冷却过程中冷却速度对相转变的影响 | 第41-47页 |
2.1.1 相变过程测定 | 第42页 |
2.1.2 冷却过程中相变体积分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2.1.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43-47页 |
2.1.4 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 第47页 |
2.2 连续冷却过程中相变动力学 | 第47-52页 |
2.2.1 相变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2.2.2 相变动力学分析 | 第49-52页 |
2.3 奥氏体化处理温度对连续转变的影响 | 第52-58页 |
2.3.1 相变过程测定 | 第53页 |
2.3.2 冷却过程新相体积分数的确定 | 第53-55页 |
2.3.3 显微组织形貌分析 | 第55-57页 |
2.3.4 显微硬度测量结果 | 第57-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三章 高强低合金管线管的等温转变行为 | 第61-77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3.2 淬火温度对相转变的影响 | 第62-68页 |
3.2.1 950oC 奥氏体化时组织分析 | 第62-66页 |
3.2.2 1150℃奥氏体化组织分析 | 第66-68页 |
3.3 奥氏体化温度对等温转变行为的影响 | 第68-70页 |
3.4 等温转变动力学 | 第70-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四章 奥氏体非再结晶区轧制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77-93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奥氏体非再结晶阶段轧制量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78-85页 |
4.2.0 奥氏体非再结晶阶段轧制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78-79页 |
4.2.1 轧制后 13℃/s 冷却时轧制量对相转变点的影响 | 第79-80页 |
4.2.2 轧制后 13℃/s 冷却时轧制量对室温组织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3 轧制后 13℃/s 冷却时轧制量对硬度值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4 轧制后 20℃/s 冷却时轧制量对相变点的影响 | 第82-83页 |
4.2.5 轧制后 20℃/s 冷却时轧制量对室温组织的影响 | 第83-84页 |
4.2.6 轧制后 20℃/s 冷却时轧制量对硬度值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 奥氏体非再结晶阶段轧制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85-89页 |
4.3.1 轧制温度对相转变点的影响 | 第86-87页 |
4.3.2 轧制温度对室温组织的影响 | 第87-88页 |
4.3.3 轧制温度对硬度值的影响 | 第88-89页 |
4.4 奥氏体非再结晶阶段轧制应变速率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89-91页 |
4.4.1 应变速率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89-90页 |
4.4.2 应变速率对室温组织的影响 | 第90-91页 |
4.4.3 应变速率对硬度值的影响 | 第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高硫环境超大口径无缝管线管的产业化实践 | 第93-127页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5.2 氢损伤机理研究 | 第94-100页 |
5.2.1 氢损伤机理 | 第94-96页 |
5.2.2 影响氢损伤的因素 | 第96-98页 |
5.2.3 氢损伤评定方法及要求 | 第98-99页 |
5.2.4 国产管线腐蚀试验存在问题 | 第99-100页 |
5.3 合金成分设计 | 第100-102页 |
5.4 生产工艺控制 | 第102-109页 |
5.4.1 炼钢工艺流程及控制 | 第102-103页 |
5.4.2 轧制工艺流程及控制 | 第103-106页 |
5.4.3 热处理工艺控制 | 第106-108页 |
5.4.4 内表面特殊处理工艺 | 第108-109页 |
5.5 产品试验评价 | 第109-123页 |
5.5.1 化学成分 | 第109-110页 |
5.5.2 几何尺寸 | 第110-112页 |
5.5.3 力学性能 | 第112-115页 |
5.5.4 焊接性能 | 第115-121页 |
5.5.5 抗腐蚀性能 | 第121-123页 |
5.6 国内外同类产品对比 | 第123-125页 |
5.6.6 机械性能 | 第123页 |
5.6.7 抗腐蚀性能 | 第123-124页 |
5.6.8 焊接性 | 第124-125页 |
5.7 国产化及应用情况 | 第12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27-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5-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