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概述 | 第7-17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7-9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投资银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外投资银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3 国内投资银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和特色 | 第14-15页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页 |
1.6 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投资银行执业质量的内涵和特征解析 | 第17-24页 |
2.1 新股发行市场投行执业质量的内涵解读 | 第17-18页 |
2.2 我国新股发行市场投行执业质量的特征分析 | 第18-22页 |
2.2.1 投行执业质量在我国IPO市场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解析 | 第18-20页 |
2.2.2 保荐制下投行执业质量特征解析之:选择发行人 | 第20-21页 |
2.2.3 保荐制下投行执业质量特征解析之:尽职调查和信息披露 | 第21页 |
2.2.4 保荐制下投行执业质量特征解析之:新股发行定价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投资银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4-29页 |
3.1 投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24-25页 |
3.2 我国投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异象及其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3.2.1 我国投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异象分析 | 第25页 |
3.2.2 我国投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异象的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3.2.3 投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异象的危害分析 | 第27-28页 |
3.2.4 我国投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研究假设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投资银行执业质量衡量指标选择与实证模型构建 | 第29-35页 |
4.1 投行执业质量衡量指标选择 | 第29-32页 |
4.1.1 投行选择发行人能力衡量指标选择 | 第29-30页 |
4.1.2 投行尽职调查和信息披露质量衡量指标选择 | 第30-31页 |
4.1.3 投行新股发行定价能力衡量指标选择 | 第31-32页 |
4.2 投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实证模型构建 | 第32-33页 |
4.3 样本选择与指标值计算方法说明 | 第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5章 我国投资银行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5-47页 |
5.1 样本数据概况 | 第35-39页 |
5.1.1 投行各年度市场份额概况 | 第35-36页 |
5.1.2 投行选择发行人能力概况 | 第36-37页 |
5.1.3 投行尽职调查和信息披露质量概况 | 第37-38页 |
5.1.4 投行新股发行定价能力概况 | 第38-39页 |
5.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42-45页 |
5.5 本文实证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不同执业质量投行的市场份额差异及成因分析 | 第47-52页 |
6.1 按选择发行人能力对投行分组后的市场份额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6.2 按尽职调查和信息披露质量对投行分组后的市场份额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6.3 按新股发行定价能力对投行分组后的市场份额比较分析 | 第49页 |
6.4 不同执业质量投行市场份额差异成因分析 | 第49-5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2-5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2-55页 |
7.1.1 本文研究结论小结 | 第52-53页 |
7.1.2 本文研究结论成因剖析 | 第53-55页 |
7.2 对策与建议 | 第55-56页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