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6-10页 |
一、欧阳渐的以佛摄儒思想的理论缘起 | 第6-8页 |
二、欧阳渐以佛摄儒思想的背景 | 第8-9页 |
三、欧阳渐以佛摄儒思想文本概述 | 第9-10页 |
第一章 以《中庸传》的诠释为核心的思想会通 | 第10-21页 |
一、《中庸传》之以佛摄儒要点梳理 | 第10-14页 |
1. 何以以《中庸》入手:《中庸》代表儒学之系统 | 第10页 |
2. 本体层面上的会通——寂与隐 | 第10-11页 |
3. 事用层面上的会通——教、功夫、治天下 | 第11-12页 |
4. 以“狂狷中庸”否定“乡愿中庸” | 第12-14页 |
二、以寂灭为本体基础的思想会通 | 第14-20页 |
1. 寂灭作为本体 | 第14-16页 |
2. 《中庸传》中谈“隐”之为本体 | 第16-19页 |
3. 儒佛同异:寂与隐的会通与不同 | 第19-20页 |
三、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欧阳渐的佛家立场 | 第21-27页 |
一、欧阳渐的以佛摄儒思想与其教法思想的关联 | 第22-24页 |
1. 欧阳渐的晚年定论——“证智无戏论,佛境菩萨行” | 第22-23页 |
2. 欧阳渐的佛学思想会通儒家的理论基础——佛境菩萨行相合 | 第23-24页 |
二、欧阳渐与之前佛学思想家的会通思想的对比 | 第24-27页 |
三、小结 | 第27页 |
第三章 欧阳渐的思想与儒门中人思想的关系 | 第27-33页 |
一、与程朱、陆王二脉的关系 | 第28-29页 |
二、与熊十力的关系 | 第29-33页 |
1. 熊十力对唯识学的改造 | 第29-31页 |
2. 熊十力与欧阳渐的反复论难 | 第31-33页 |
三、小结 | 第33页 |
总结 | 第33-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