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试剂、聚合物及符号说明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1. 前言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2.1 聚合物互穿网络 | 第16-18页 |
2.2 聚氨酯基互穿网络 | 第18-27页 |
2.2.1 聚氨酯/聚苯乙烯体系 | 第18-19页 |
2.2.2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体系 | 第19-21页 |
2.2.3 聚氨酯/环氧树脂体系 | 第21-23页 |
2.2.4 聚氨酯/乙烯基聚酯树脂体系 | 第23-25页 |
2.2.5 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体系 | 第25-26页 |
2.2.6 其他聚氨酯基的互穿网络体系 | 第26-27页 |
2.3 互穿网络体系动力学测定方法 | 第27-31页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 第27-28页 |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28-30页 |
2.3.3 重量法 | 第30页 |
2.3.4 核磁共振法 | 第30-31页 |
2.4 聚合物互穿网络体系阻尼性能分析 | 第31-38页 |
2.4.1 合成聚氨酯基互穿网络体系材料的选择 | 第32-33页 |
2.4.2 接枝与嵌段改性的聚合物互穿网络体系 | 第33-34页 |
2.4.3 增容剂改性的聚合物互穿网络体系 | 第34-36页 |
2.4.4 无机填充的聚合物互穿网络体系 | 第36-37页 |
2.4.5 梯度聚合物互穿网络体系 | 第37-38页 |
2.5 研究思路 | 第38-40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0-46页 |
3.1 实验原料 | 第40-41页 |
3.2 仪器设备 | 第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1 线性PU/PMMA互穿网络聚合动力学测定 | 第41-42页 |
3.3.2 交联聚氨酯基聚合物互穿网络的制备 | 第42页 |
3.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42-46页 |
3.4.1 二正丁胺法 | 第42-43页 |
3.4.2 气相色谱法 | 第43-44页 |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4-45页 |
3.4.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4 线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体系聚合动力学 | 第46-60页 |
4.1 聚合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4.2 组成对体系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 温度对体系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49-52页 |
4.4 引发剂浓度对体系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 催化剂浓度对体系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53-56页 |
4.6 体系粘度变化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56-58页 |
4.6.1 引发剂加入时间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56-57页 |
4.6.2 扩链剂加入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7 聚氨酯形成的聚合动力学模型 | 第58-59页 |
4.7.1 聚氨酯形成的前期聚合动力学模型 | 第58页 |
4.7.2 聚氨酯形成的后期聚合动力学模型 | 第58-59页 |
4.8 小结 | 第59-60页 |
5 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体系阻尼性能及相态结构 | 第60-74页 |
5.1 引言 | 第60-61页 |
5.2 PU/PMMA组成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 交联度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63-67页 |
5.3.1 PU交联度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2 PMMA交联度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 功能单体含量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5.5 纳米二氧化硅含量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5.6 内接枝剂含量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5.7 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