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均三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于金属离子识别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10-13页
第1章 引言第13-35页
    1.1 概述第13-15页
        1.1.1 超分子化学第13-14页
        1.1.2 分子识别和光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14-15页
    1.2 光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第15-16页
    1.3 光化学传感器中的金属离子探针第16-25页
        1.3.1 金属铜离子探针第17-20页
        1.3.2 金属铁离子探针第20-21页
        1.3.3 金属汞离子探针第21-23页
        1.3.4 金属锌离子探针第23-25页
    1.4 光化学传感器中的阴离子探针第25-30页
        1.4.1 氟离子探针第25-27页
        1.4.2 氰离子探针第27-29页
        1.4.3 磷酸二氢根离子探针第29-30页
    1.5 三嗪衍生物的研究现状第30-31页
    1.6 三嗪化合物的应用领域第31-33页
        1.6.1 三嗪衍生物应用于除草剂第31-32页
        1.6.2 三嗪衍生物应用于医药产品第32-33页
    1.7 论文设想第33-35页
第2章 均三嗪衍生物应用于Fe~(3+)和Cu~(2+)的选择性识别研究第35-46页
    2.1 前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9页
        2.2.1 主要仪器第36页
        2.2.2 实验中所用试剂第36-37页
        2.2.3 主体化合物的合成第37-38页
        2.2.4 实验方法第38-3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9-45页
        2.3.1 化合物A1、化合物A2的溶剂效应的测定及光谱比较第39-40页
        2.3.2 Fe~(3+)和Cu~(2+)诱导化合物A1和A2吸收光谱变化之比较第40-41页
        2.3.3 化合物A1与Fe~(3+)、Cu~(2+)离子作用的滴定研究第41-42页
        2.3.4 化合物A2与Fe~(3+)离子作用的滴定研究第42页
        2.3.5 化合物A1、A2的选择性研究第42-43页
        2.3.6 化合物A1、A2与金属离子结合比的测定第43-44页
        2.3.7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与计算第44页
        2.3.8 核磁光谱分析第44-45页
        2.3.9 化合物A1、A2与Cu~(2+)、Fe~(3+)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第45页
    2.4 结论第45-46页
第3章 苯乙烯三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于对重金属离子识别作用的研究第46-57页
    3.1 前言第46-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51页
        3.2.1 实验中所用仪器第47页
        3.2.2 实验中所用试剂第47-48页
        3.2.3 主体化合物的合成第48-50页
        3.2.4 实验方法第50-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56页
        3.3.1 化合物A1、化合物A3溶剂效应的测定与比较第51页
        3.3.2 Cu~(2+)、Fe~(3+)和Hg~(2+)诱导化合物A3、A4的吸收光谱变化第51-53页
        3.3.3 化合物A3与不同金属离子的核磁光谱分析第53-54页
        3.3.4 Cu~(2+)、Fe~(3+)和Hg~(2+)诱导化合物A5、A6的吸收光谱变化第54-56页
    3.4 结论第56-57页
第4章 均三嗪衍生物可视化学探针用于测定铜离子的研究第57-68页
    4.1 前言第57-58页
    4.2 实验部分第58-60页
        4.2.1 主要仪器第58页
        4.2.2 实验中所用试剂第58页
        4.2.3 主体化合物的合成第58-60页
    4.3 实验方法第60-61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1-66页
        4.4.1 化合物A1、A2、A7、A8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分析与比较第61页
        4.4.2 化合物A7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的研究第61-62页
        4.4.3 Cu~(2+)对化合物A7的吸收光谱分析研究第62-64页
        4.4.4 Cu~(2+)对化合物A7的荧光光谱分析研究第64-65页
        4.4.5 Cu~(2+)对对照化合物A8的吸收光谱影响分析研究第65-66页
        4.4.6 化合物A7与A7-Cu~(2+)的核磁光谱图分析研究第66页
        4.4.7 化合物A7与Cu~(2+)的结合模式的提出第66页
    4.5 结论第66-6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1页
致谢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3页
附录第83-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锐钛矿晶体掺杂以及锐钛矿TiO2(101)表面对氨基酸吸附
下一篇:黄河口沉积物液化度与再悬浮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