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天然产物除草活性物质 | 第10页 |
1.2 微生物源除草剂 | 第10-12页 |
1.3 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小孢拟盘多毛孢 PM-1 菌株的菌液粗提物 | 第14-24页 |
2.1 材料 | 第14-15页 |
2.1.1 菌株和供试植物 | 第14页 |
2.1.2 培养基 | 第14页 |
2.1.3 供试试剂与药品 | 第14-15页 |
2.1.4 仪器与设备 | 第15页 |
2.2 方法 | 第15-17页 |
2.2.1 小孢拟盘多毛孢 PM-1 菌种的扩繁 | 第15页 |
2.2.2 菌株病原菌培养液的制备 | 第15页 |
2.2.3 病原菌滤液中粗提物的制备 | 第15页 |
2.2.4 菌株的培养条件 | 第15-16页 |
2.2.5 小孢拟盘多毛孢粗提物除草活性的测定 | 第16页 |
2.2.6 高速逆流色谱两相溶剂系统的选择 | 第16-17页 |
2.2.7 高速逆流色谱两相溶剂体系及溶液的制备 | 第17页 |
2.2.8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小孢拟盘多毛孢粗提物 | 第1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2.3.1 培养温度的确定 | 第17-18页 |
2.3.2 培养 pH 值的确定 | 第18页 |
2.3.3 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18-19页 |
2.3.4 小孢拟盘多毛孢粗提物除草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2.3.5 小孢拟盘多毛孢粗提物除草活性测定 | 第20页 |
2.3.6 利用 Oka 法选择合适的两相溶剂体系 | 第20-21页 |
2.3.7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结果 | 第21-22页 |
2.3.8 高速逆流色谱(HSCCC)除草活性的检测 | 第22页 |
2.4 讨论 | 第22-24页 |
2.4.1 关于代谢产物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第22页 |
2.4.2 关于高速逆流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硅胶柱层析分离小孢拟盘多毛孢 PM-1 菌株粗提物 | 第24-28页 |
3.1 材料 | 第24页 |
3.2 方法 | 第24-25页 |
3.2.1 小孢拟盘多毛孢 PM-1 菌株粗提物在硅胶柱上的分离──硅胶柱层析法 | 第24-25页 |
3.2.2 硅胶柱层析除草活性的检测 | 第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3.3.1 硅胶柱层析所得组分的除草活性 | 第25-26页 |
3.4 讨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所得活性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28-36页 |
4.1 材料 | 第28-29页 |
4.1.1 高速逆流色谱法得到的小孢拟盘多毛孢 PM-1 菌株的除草活性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8页 |
4.1.2 硅胶柱层析法得到的小孢拟盘多毛孢 PM-1 菌株的除草活性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8-29页 |
4.1.3 高效液相色谱所得馏分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2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4.2.1 高速逆流色谱馏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9页 |
4.2.2 馏分 A 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4.2.3 馏分 A 的除草活性分析 | 第30页 |
4.2.4 硅胶柱层析馏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0-32页 |
4.2.5 馏分 B、C、D 和 E 的除草活性分析 | 第32页 |
4.2.6 馏分 B 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4.2.7 馏分 B 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4.3 讨论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作者简历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