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言 | 第11-16页 |
| 一、本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11-13页 |
| 二、本选题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三、本选题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概论 | 第16-22页 |
| 第一节 池塘意象阐释 | 第16-19页 |
|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的文献分布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探因及其审美特征 | 第22-30页 |
| 第一节 自居易诗歌池塘意象探因 | 第22-26页 |
| 一、个人政治遭遇 | 第22-24页 |
| 二、文人造园风气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的审美特征 | 第26-30页 |
| 第三章 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的闲适情趣 | 第30-42页 |
| 第一节 白居易的闲适生活 | 第30-37页 |
| 一、泛舟池上 | 第30-32页 |
| 二、池上独酌 | 第32-33页 |
| 三、池畔逐凉 | 第33-34页 |
| 四、园林游宴 | 第34-36页 |
| 五、观鱼赏莲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白居易的闲适心态 | 第37-42页 |
| 一、独善思想 | 第37-39页 |
| 二、知足保和观念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中的隐逸文化 | 第42-52页 |
| 第一节 白居易与陶渊明的隐逸差异 | 第42-48页 |
| 一、隐逸原因 | 第43-44页 |
| 二、隐逸方式 | 第44-45页 |
| 三、隐逸处所 | 第45-47页 |
| 四、隐逸产生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的隐逸情怀 | 第48-52页 |
| 一、以池寓隐 | 第48-50页 |
| 二、白居易的归隐与老庄思想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附录:白居易后期含池诗一览表 | 第54-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女 | 第63-6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