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第一部分 肿瘤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 第16-29页 |
1 材料 | 第1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7页 |
2 方法 | 第17-19页 |
2.1 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查 | 第17-18页 |
2.2 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3 结果 | 第19-27页 |
3.1 受试者基线资料 | 第19页 |
3.2 新旧检验方法及基于蛋白芯片的特异肿瘤诊断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19-25页 |
3.3 基于蛋白芯片的肿瘤或疾病鉴别诊断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第25-27页 |
4 讨论 | 第27-28页 |
5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氧化应激调控microRNAs的初步研究 | 第29-79页 |
第一节 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 第29-41页 |
1 材料 | 第30-31页 |
1.1 细胞系 | 第30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2 方法 | 第31-33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31页 |
2.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1页 |
2.3 细胞增殖实验 | 第31-32页 |
2.4 细胞周期实验 | 第32页 |
2.5 细胞凋亡实验 | 第32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2-33页 |
3 结果 | 第33-39页 |
3.1 H_2O_2干预降低细胞活力 | 第33-34页 |
3.2 H_2O_2干预抑制细胞增殖 | 第34-35页 |
3.3 H_2O_2干预导致细胞周期阻滞 | 第35-37页 |
3.4 H_2O_2干预促进细胞凋亡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氧化应激敏感性miRNAs的筛选及预测分析 | 第41-69页 |
1 材料 | 第42页 |
1.1 细胞系 | 第42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2 方法 | 第42-44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42页 |
2.2 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2.3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43页 |
2.4 miRNAs芯片的检测 | 第43页 |
2.5 芯片检测结果的分析 | 第43-44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44页 |
3 结果 | 第44-66页 |
3.1 RNA提取纯化后的质量控制 | 第44-45页 |
3.2 高浓度H_2O_2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芯片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3.3 低浓度H_2O_2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芯片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3.4 高、低浓度H_2O_2组与对照组三组间的芯片结果趋势分析 | 第57-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三节 氧化应激调控miRNAs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69-79页 |
1 材料 | 第70页 |
1.1 细胞系 | 第70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0页 |
2 方法 | 第70-73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70页 |
2.2 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2.3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71页 |
2.4 目的基因的RT-qPCR检测 | 第71-72页 |
2.5 miRNAs的RT-qPCR检测 | 第72-73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73页 |
3 结果 | 第73-76页 |
3.1 miRNAs生物合成关键分子的RT-qPCR引物 | 第73页 |
3.2 氧化应激下miRNAs生物合成关键分子mRNA的改变 | 第73-75页 |
3.3 氧化应激下miR-885-5p的改变 | 第75-76页 |
4 讨论 | 第76-78页 |
5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 | 第101-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