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中外生态景观思想与设计方法比较研究--以废弃地改造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概念解释第11-12页
        1.1.1 生态景观思想第11页
        1.1.2 生态景观设计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课题第14-19页
        1.3.1 创新点第14-15页
        1.3.2 内容第15页
        1.3.3 方法第15-16页
        1.3.4 意义第16-19页
第2章 环境问题的根源与出路第19-26页
    2.1 环境问题的罪源第19-22页
        2.1.1 环境破坏第19页
        2.1.2 工业生产的新陈代谢第19-20页
        2.1.3 工业文明的恐惧第20-22页
    2.2 环境问题的救赎第22-26页
        2.2.1“减少破坏”与“景观设计”第22-23页
        2.2.2“消费式景观设计”与“生态景观设计”第23-25页
        2.2.3 生态景观的意义与实现因素第25-26页
第3章 中外生态景观思想第26-40页
    3.1 古典生态景观的哲学思想——“人工”回归“自然”第26-28页
        3.1.1“师法自然”与“自然主义”第26-27页
        3.1.2“见素抱朴”与“朴素生态观”第27-28页
        3.1.3 小结——“人工”回归“自然”第28页
    3.2 近现代生态景观的科学思想——“人工”结合“自然”第28-31页
        3.2.1“景观生态学”与“广义建筑学”第29-30页
        3.2.2“生态统筹规划”与“人与生物圈”第30-31页
        3.2.3 小结——“人工”结合“自然”第31页
    3.3 当代生态景观的逆向思维——“人工”转化“自然”第31-37页
        3.3.1 中外可持续发展思想第32-33页
        3.3.2 从摇篮到摇篮的可循环理念第33-34页
        3.3.3 废弃地上的大地艺术第34-36页
        3.3.4 小结——“人工”转化“自然”第36-37页
    3.4 总结第37-40页
        3.4.1 中外生态景观思想异同第37-38页
        3.4.2 我国生态景观思想相对其他国家比较研究第38-39页
        3.4.3 中外生态景观思想发展趋势第39-40页
第4章 从“思想”到“设计”的废弃地改造第40-42页
    4.1 从“生态思想”到“生态设计”第40页
    4.2 废弃地生态景观实现“人工”转化“自然”第40-42页
第5章 中外废弃地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第42-80页
    5.1 棕地生态景观设计第42-59页
        5.1.1 北京首钢第二通用机械厂生态园区第43-46页
            5.1.1.1 项目背景第43页
            5.1.1.2 设计方法第43-44页
            5.1.1.3 生态原则第44-46页
        5.1.2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第46-50页
            5.1.2.1 项目背景第46页
            5.1.2.2 设计方法第46-48页
            5.1.2.3 生态原则第48-50页
        5.1.3 纽约高线公园第50-54页
            5.1.3.1 项目背景第50页
            5.1.3.2 设计方法第50-52页
            5.1.3.3 生态原则第52-54页
        5.1.4 小结——中外棕地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比较研究第54-59页
            5.1.4.1 中外棕地改造生态原则对比第54-56页
            5.1.4.2 中外棕地改造类型对比第56-57页
            5.1.4.3 我国棕地改造的无奈第57-58页
            5.1.4.4 棕地生态景观设计注意事项第58-59页
    5.2 垃圾填埋场生态景观设计第59-69页
        5.2.1 内蒙古包头台地公园第61-63页
            5.2.1.1 项目背景第61页
            5.2.1.2 设计方法第61页
            5.2.1.3 生态原则第61-63页
        5.2.2 纽约斯坦顿岛清泉公园第63-67页
            5.2.2.1 项目背景第63-64页
            5.2.2.2 设计方法第64-65页
            5.2.2.3 生态原则第65-67页
        5.2.3 小结——中外垃圾填埋场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比较研究第67-69页
            5.2.3.1 我国垃圾填埋场现状第67页
            5.2.3.2 我国垃圾填埋场行业垄断的弊端第67页
            5.2.3.3 我国垃圾填埋场改造方向第67-69页
    5.3 灾后地区生态景观设计第69-75页
        5.3.1 汶川水磨新城第69-71页
            5.3.1.1 项目背景第69页
            5.3.1.2 设计方法第69-70页
            5.3.1.3 生态原则第70-71页
        5.3.2 格林斯堡镇第71-74页
            5.3.2.1 项目背景第71-72页
            5.3.2.2 设计方法第72-73页
            5.3.2.3 生态原则第73-74页
        5.3.3 小结——中外灾后地区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比较研究第74-75页
            5.3.3.1 国外灾后地区改造双循环模式第74-75页
            5.3.3.2 我国灾后地区生态景观的适用范围第75页
    5.4 总结第75-80页
        5.4.1 中外废弃地生态景观设计方法异同第75-77页
        5.4.2 中外废弃地生态景观差异原因第77-79页
        5.4.3 中国特色废弃地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第79-80页
第6章 结语第80-82页
    6.1 比较研究的整体框架第80-81页
    6.2 比较研究的借鉴意义第81页
    6.3 比较研究的启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平台打桩过程中土阻力的研究
下一篇:拉索腐蚀及在役结构检测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