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3-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7-33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述 | 第17-21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缘起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类型 | 第19-21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成就 | 第21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3-25页 |
·生态系统平衡与优化理论 | 第25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技术支撑 | 第25-26页 |
·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 第25-26页 |
·清洁生产技术 | 第26页 |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 | 第26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支持机制 | 第26-33页 |
·重大问题导向型机制 | 第28页 |
·政策法规导向型机制 | 第28-29页 |
·产业结构导向型机制 | 第29-30页 |
·循环经济导向型机制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榆林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与能力评价 | 第33-55页 |
·榆林市情分析 | 第33-35页 |
·区情特点 | 第33-34页 |
·优势与特色 | 第34页 |
·制约因素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7页 |
·目前主要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35-36页 |
·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可持续发展水平计算方法 | 第37-48页 |
·指标标准化 | 第38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38-42页 |
·计算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 | 第42-43页 |
·计算协调度 | 第43-44页 |
·计算可持续发展水平 | 第44页 |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 | 第44-48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第48-53页 |
·纵向评价与比较 | 第48-52页 |
·横向评价与比较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榆林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践 | 第55-67页 |
·实验区建设重点领域 | 第55-61页 |
·经济发展 | 第55-56页 |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实验区建设 | 第56-57页 |
·综合整治生态环境 | 第57-58页 |
·社会发展 | 第58-61页 |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 第61页 |
·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 第61页 |
·实验区建设的重点区域 | 第61-63页 |
·实验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63-67页 |
·建立完善领导机构 | 第63页 |
·探索实验区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机制 | 第63-64页 |
·政策法规保障 | 第64页 |
·公众参与 | 第64-65页 |
·国内外合作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