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1 文献查阅 | 第11页 |
1.3.2 实地调查研究 | 第11页 |
1.3.3 归纳总结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4.1 基于水土保持的植物配置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4.2 基于水体净化的植物配置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4.3 基于园林美学的植物配置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5 研究对象及其所指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4-1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湿地 | 第14页 |
2.1.2 人工湿地 | 第14-15页 |
2.1.3 湿地公园 | 第1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2.1 水土保持理论 | 第15-16页 |
2.2.2 污水净化理论 | 第16页 |
2.2.3 植物生态学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黄土高原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基础内容研究 | 第17-20页 |
3.1 黄土高原湿地公园自然环境特征 | 第17-18页 |
3.1.1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7页 |
3.1.2 土壤特征 | 第17页 |
3.1.3 水资源特征 | 第17页 |
3.1.4 气候特征 | 第17-18页 |
3.1.5 植被特征 | 第18页 |
3.2 黄土高原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相关原则 | 第18-20页 |
3.2.1 自然性原则 | 第18页 |
3.2.2 整体性原则 | 第18-19页 |
3.2.3 高效原则 | 第19页 |
3.2.4 美学原则 | 第19-20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原湿地公园现状与植物配置分析 | 第20-25页 |
4.1 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湿地公园现状 | 第20-21页 |
4.1.1 水土流失严重 | 第20页 |
4.1.2 水污染严重 | 第20页 |
4.1.3 城市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4.2 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湿地植物配置现状 | 第21-22页 |
4.2.1 植物群落单一 | 第21页 |
4.2.2 植物配置违背湿地自然特性 | 第21-22页 |
4.3 黄土高原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分析 | 第22-24页 |
4.3.1 基于水土保持的植物配置分析 | 第22-23页 |
4.3.2 基于污水净化的植物配置分析 | 第23页 |
4.3.3 基于园林美学的植物配置分析 | 第23-24页 |
4.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五章 黄土高原湿地公园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分析 | 第25-34页 |
5.1 驳岸护坡区域植物配置分析 | 第25-29页 |
5.1.1 生态功能分析 | 第25-26页 |
5.1.2 景观美化功能分析 | 第26页 |
5.1.3 自然缓坡型驳岸植物配置分析 | 第26-27页 |
5.1.4 自然溪沟河岸植物配置分析 | 第27-28页 |
5.1.5 自然山石驳岸植物配置分析 | 第28页 |
5.1.6 垂直式驳岸植物配置分析 | 第28页 |
5.1.7 护岸护坡植物配置分析 | 第28-29页 |
5.2 滩涂区植物配置分析 | 第29页 |
5.3 湿地核心生态保护区植物配置分析 | 第29-30页 |
5.4 污水净化区植物配置分析 | 第30-32页 |
5.5 观赏游览区植物配置分析 | 第32-33页 |
5.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六章 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配置 | 第34-58页 |
6.1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现状 | 第34-35页 |
6.1.1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 第34页 |
6.1.2 自然区位 | 第34-35页 |
6.1.3 地质地貌土壤气候 | 第35页 |
6.1.4 水文概况 | 第35页 |
6.2 不同区域植物配置 | 第35-56页 |
6.2.1 驳岸护坡区植物配置 | 第36-44页 |
6.2.2 滩涂区植物配置 | 第44-47页 |
6.2.3 湿地核心保护区植物配置 | 第47-50页 |
6.2.4 污水净化区植物配置 | 第50-52页 |
6.2.5 观赏游览区植物配置 | 第52-56页 |
6.3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总结 | 第58页 |
7.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图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