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4-22页 |
1.1 盘状半月板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4页 |
1.2 中医学对盘状半月板的认识 | 第14-16页 |
1.2.1 骨痹的概念 | 第14页 |
1.2.2 骨痹的病因病机 | 第14-15页 |
1.2.3 骨痹的辨证分型 | 第15页 |
1.2.4 骨痹的治法概要 | 第15-16页 |
1.3 西方医学对盘状半月板的认识 | 第16-20页 |
1.3.1 盘状半月板的形成学说 | 第16页 |
1.3.2 盘状半月板的解剖及分类 | 第16-17页 |
1.3.3 盘状半月板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 第17页 |
1.3.4 外侧盘状半月板与膝关节退变关系 | 第17-20页 |
1.3.4.1 损伤的盘状半月板对膝关节退变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4.2 完整的盘状半月板对膝关节退变的影响 | 第19页 |
1.3.4.3 膝关节软骨退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第19-20页 |
1.3.5 西医对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治疗 | 第20页 |
1.4 研究前景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外侧盘状半月板对膝关节软骨退变影响 | 第22-29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22页 |
2.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第22页 |
2.2.1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2.2.2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2.2.3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2.3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22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22-24页 |
2.4.1 影像学资料评价 | 第22-23页 |
2.4.2 生活特征、创伤史及病程 | 第23-24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24页 |
2.6 结果 | 第24-29页 |
2.6.1 患者组间基线比较 | 第24-25页 |
2.6.2 MRI软骨退变部位、程度及构成比 | 第25-26页 |
2.6.3 关节镜下软骨退变部位、程度及构成比 | 第26-27页 |
2.6.4 DLM合并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第29-3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29页 |
3.4 结果 | 第29-33页 |
3.4.1 中医证型分布及构成比 | 第29-30页 |
3.4.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关系 | 第30页 |
3.4.3 中医证型与年龄分布关系 | 第30-31页 |
3.4.4 中医证型与病程分布关系 | 第31页 |
3.4.5 中医证型与关节软骨退变分布关系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讨论部分 | 第33-39页 |
4.1 外侧盘状半月板对软骨退变的影响 | 第34-36页 |
4.1.1 关节软骨退变的部位分布特点 | 第34页 |
4.1.2 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与否对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3 外侧盘状半月板合并膝关节软骨退变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2 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 第36-37页 |
4.2.1 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第36-37页 |
4.2.2 不同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第37页 |
4.2.3 不同病程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第37页 |
4.2.4 不同中医证型与关节软骨退变分布特点 | 第37页 |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件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