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持股纠纷裁判模式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代持股纠纷的常见类型 | 第10-15页 |
(一) 代持股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10-14页 |
1. 股权的法律性质 | 第10-12页 |
2. 代持股行为的法律性质及效力 | 第12-14页 |
(二) 代持股法律纠纷的常见类型 | 第14-15页 |
1. 协议效力纠纷 | 第14页 |
2. 主体资格纠纷 | 第14-15页 |
3. 财产归属纠纷 | 第15页 |
二、代持股纠纷裁判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5-19页 |
(一) 代持股协议无效的法律后果 | 第16页 |
1. 返还财产 | 第16页 |
2. 赔偿损失 | 第16页 |
(二) 名义股东的个人财产与代持股权的关系 | 第16-18页 |
(三) 实际出资人的个人财产与代持股权的关系 | 第18页 |
(四) 未全面出资的法律责任 | 第18-19页 |
四、代持股纠纷可参照的裁判模式 | 第19-27页 |
(一) 代理制度 | 第19-22页 |
(二) 信托制度 | 第22-26页 |
1. 境外信托制度对我国的启发 | 第22-24页 |
2. 我国信托财产的性质 | 第24-25页 |
3. 信托中委托人的权利义务 | 第25-26页 |
4. 信托中受托人的权利义务 | 第26页 |
5. 设立信托的形式要件 | 第26页 |
(三) 善意取得制度 | 第26-27页 |
(四)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 第27页 |
五、代持股纠纷裁判的建议参考模式 | 第27-34页 |
(一) 各类裁判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7-29页 |
(二) 代持股的裁判原则 | 第29-30页 |
(三) 对代持股纠纷裁判模式完善的建议 | 第30-34页 |
1. 明确无效代持股协议的法律后果 | 第30-31页 |
2. 确定代持股权的独立性及权利归属 | 第31页 |
3. 规制实际出资人的显名问题 | 第31-32页 |
4. 加强对代持股的监管力度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