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前言 | 第10-12页 |
1.1.1 国内外悬索桥发展的现状 | 第10页 |
1.1.2 悬索桥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3 悬索桥的构成与受力特点 | 第11-12页 |
1.1.4 双链式悬索桥的构成与特点 | 第12页 |
1.1.5 悬索桥抗风分析的重要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桥梁风工程研究理论与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2.2 风洞实验法 | 第13页 |
1.2.3 数值模拟法 | 第13-14页 |
1.3 桥梁抗风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 第14-15页 |
1.3.1 桥梁抗风理论的建立 | 第14页 |
1.3.2 桥梁抗风理论的发展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计算流体力学在桥梁抗风分析中的应用 | 第17-28页 |
2.1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1.1 CFD连续介质假定 | 第17页 |
2.1.2 流线与迹线 | 第17-18页 |
2.1.3 流体的性质与分类 | 第18-19页 |
2.1.4 边界层及基本特性 | 第19页 |
2.2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 第19-23页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19-20页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0-22页 |
2.2.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2-23页 |
2.3 计算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2.3.1 标准k-ε 模型 | 第23页 |
2.3.2 RNG k-ε 模型 | 第23-24页 |
2.3.3 SST模型 | 第24页 |
2.4 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 | 第24-25页 |
2.4.1 有限差分法 | 第24页 |
2.4.2 有限体积法 | 第24-25页 |
2.4.3 有限单元法 | 第25页 |
2.5 ANSYS FLUENT CFD简介 | 第25-27页 |
2.5.1 FLUENT软件基本特点 | 第25页 |
2.5.2 FLUENT软件组成模块 | 第25-26页 |
2.5.3 FLUENT求解步骤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基于CFD的桥梁主梁断面三分力系数数值模拟 | 第28-47页 |
3.1 平均风下的桥梁主梁断面的静荷载及三分力系数 | 第28-31页 |
3.1.1 平均风荷载对桥梁断面的静力作用方式 | 第28-29页 |
3.1.2 平均风荷载下桥梁断面静力三分力系数 | 第29-31页 |
3.2 桥梁主梁截面静力三分力系数模拟 | 第31-45页 |
3.2.1 桥梁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3.2.2 数值计算模型和计算域的建立 | 第32-33页 |
3.2.3 计算域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2.4 数值模拟求解过程 | 第3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桥梁静风响应分析 | 第47-71页 |
4.1 双链式悬索桥静风响应分析 | 第47-60页 |
4.1.1 双链式悬索桥有限元模型 | 第47-49页 |
4.1.2 双链式悬索桥自振特性分析 | 第49-50页 |
4.1.3 三分力计算 | 第50-52页 |
4.1.4 不同风攻角下双链式悬索桥三分力加载 | 第52-60页 |
4.2 单链式悬索桥静风响应分析 | 第60-69页 |
4.2.1 单链式悬索桥有限元模型 | 第60-62页 |
4.2.2 单链式悬索桥自振特性分析 | 第62-64页 |
4.2.3 不同风攻角下单链式悬索桥三分力加载 | 第64-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桥梁抖振时域分析 | 第71-85页 |
5.1 脉动风特性 | 第71-73页 |
5.2 桥梁抖振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5.2.1 频域分析法 | 第73-74页 |
5.2.2 时域分析法 | 第74页 |
5.3 桥位处脉动风场的数值模拟 | 第74-79页 |
5.3.1 线性滤波法 | 第74-75页 |
5.3.2 谐波合成法 | 第75-77页 |
5.3.3 桥梁脉动风场的模拟 | 第77-79页 |
5.4 双链式悬索桥抖振时域分析 | 第79-83页 |
5.4.1 抖振力荷载的确定 | 第79-82页 |
5.4.2 双链式悬索桥抖振时域分析 | 第82-83页 |
5.5 单链式悬索桥抖振时域分析 | 第83-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