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在唐前士子文人中的接受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6页 |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成果述评 | 第10-13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介子推在先秦士子文人中的接受 | 第16-34页 |
| 第一节 介子推在先秦士子文人中的接受 | 第16-18页 |
| 一、介子推故事原型 | 第16-17页 |
| 二、介子推在战国士子文人接受中故事的拓展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介子推故事拓展的方式 | 第18-27页 |
| 一、“焚死”说与祈雨 | 第19-21页 |
| 二、“割股”说与祈雨 | 第21-23页 |
| 三、《龙蛇歌》与祈雨 | 第23-24页 |
| 四、“缟素”“避寝”与祈雨 | 第24-27页 |
| 第三节 介子推在战国士子文人接受中反映的心态 | 第27-34页 |
| 一、君明的期冀 | 第27-29页 |
| 二、臣之独立人格的愿望与忠贞轻利的要求 | 第29-34页 |
| 第二章 介子推在两汉士子文人中的接受 | 第34-44页 |
| 第一节 介子推在两汉士子文人中的接受 | 第34-37页 |
| 一、汉代介子推传播方式的拓展 | 第34-36页 |
| 二、汉代文献中介子推的形象特征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介子推在两汉士子文人接受中反映的心态 | 第37-44页 |
| 一、尚利 | 第37-40页 |
| 二、求遇 | 第40-44页 |
| 第三章 介子推在魏晋南北朝士子文人中的接受 | 第44-56页 |
| 第一节 介子推在魏晋南北朝士子文人中的接受 | 第44-48页 |
| 一、避禄 | 第44-45页 |
| 二、神仙 | 第45-47页 |
| 三、禁寒食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禁寒食对介子推接受的影响 | 第48-56页 |
| 一、介子推与士族 | 第48-49页 |
| 二、禁寒食与士族 | 第49-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