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热带辐合带的确定 | 第10-14页 |
·ITCZ与ENSO、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 | 第14-15页 |
·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我国旱涝 | 第15-18页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旱涝 | 第15-16页 |
·ITCZ与我国旱涝 | 第16页 |
·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与我国旱涝 | 第16-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三章 ITCZω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20-34页 |
·气候平均态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23-26页 |
·ω场气候值的EOF分析 | 第26-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ITCZω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34-55页 |
·ITCZω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 第34-48页 |
·ω场异常值的EOF分析 | 第48-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ITCZω与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的关系及它们对淮河洪涝的影响 | 第55-75页 |
·西ITCZω与越赤道气流的关系 | 第56-61页 |
·西ITCZω与澳大利亚高压的关系 | 第61-63页 |
·2003和2007年淮河洪涝与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及ITCZω的关系 | 第63-73页 |
·副高的气候特征 | 第63-68页 |
·越赤道气流的气候特征 | 第68-70页 |
·澳高的气候特征 | 第70-72页 |
·西ITCZω的气候特征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