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页 |
四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的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程序性制裁的含义和分类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程序性制裁的特点 | 第13-15页 |
一 制裁对象的特殊性 | 第13页 |
二 行使主体的特定性 | 第13-14页 |
三 违法内容的特殊性 | 第14页 |
四 制裁目的的非惩罚性 | 第14页 |
五 制裁方式的多样性 | 第14-15页 |
六 程序性制裁的独立性 | 第15页 |
第三节 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基础 | 第15-19页 |
一 程序正义理论 | 第15-16页 |
二 人权保障理论 | 第16-17页 |
三 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域外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的考察 | 第19-24页 |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终止诉讼制度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撤销原判制度 | 第21-22页 |
第四节 诉讼行为无效制度 | 第22-23页 |
第五节 解除羁押制度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 第24-31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4-27页 |
一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变化及现状 | 第24-25页 |
二 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制度的立法变化及现状 | 第25-26页 |
三 公检法机关实施的程序性违法行为及其表现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不足 | 第27-31页 |
一 制裁的范围过于狭窄 | 第27-29页 |
二 制裁方式过于单一 | 第29页 |
三 相关配套制度缺位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31-33页 |
一 扩大应当排除的言词证据的范围 | 第31页 |
二 将非法取证的方式纳入程序性制裁范围 | 第31-32页 |
三 完善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规则 | 第32页 |
四 完善“毒树之果”的排除规则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完善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制度 | 第33页 |
一 明确法律的有关规定 | 第33页 |
二 扩大适用范围 | 第33页 |
三 完善适用的法律后果 | 第33页 |
第三节 增加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的方式 | 第33-35页 |
一 增加诉讼行为无效制度 | 第34页 |
二 增加诉讼终止制度 | 第34页 |
三 增加解除羁押制度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建立“程序性裁判”制度及其配套机制 | 第35-38页 |
一 启动的诉讼阶段 | 第35页 |
二 启动方式 | 第35-36页 |
三 程序模式 | 第36页 |
四 确立完善的证据规则体系 | 第36-37页 |
五 程序性裁决 | 第37页 |
六 实施司法救济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