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神秘主义视角下“至善”和个体道德关系的建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二章 教父时代的神秘主义 | 第13-21页 |
一、尼撒的格列高利 | 第14-17页 |
(一) 作为至善的神与堕落的灵魂 | 第14-15页 |
(二) 福祉的吸引与自由意志的跟从 | 第15-16页 |
(三) 小结 | 第16-17页 |
二、伪狄奥尼索斯 | 第17-21页 |
(一) 肯定和否定的神秘统一 | 第17-18页 |
(二) 善就是合宜和友善 | 第18-20页 |
(三)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世纪的神秘主义 | 第21-32页 |
一、从爱留根纳到明谷的圣伯纳德 | 第22-26页 |
(一) 爱留根纳:自我显示 | 第22-23页 |
(二) 明谷的圣伯纳德:爱与参与 | 第23-25页 |
(三) 小结:基督作为新的维度 | 第25-26页 |
二、吕斯布鲁克:精神的婚恋 | 第26-29页 |
(一) 行动着的生活 | 第26-27页 |
(二) 内在的生活 | 第27-28页 |
(三) 沉思的生活 | 第28页 |
(四) 小结 | 第28-29页 |
三、埃克哈特大师的神秘主义 | 第29-32页 |
(一) 人神关系:舍己 | 第29-30页 |
(二) 灵魂:触摸 | 第30-31页 |
(三) 小结:融合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宗教改革之后的神秘主义 | 第32-37页 |
一 雅各布·波墨的神秘主义 | 第32-37页 |
(一) 统一与分离的互动 | 第33-34页 |
(二) 善与恶的互动 | 第34-35页 |
(三) 人和人自己的互动 | 第35-36页 |
(四)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