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4页 |
1.1 智能响应性聚合物的分类 | 第12-19页 |
1.1.1 物理刺激 | 第12-15页 |
1.1.2 化学刺激 | 第15-17页 |
1.1.3 生物刺激 | 第17-19页 |
1.2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的生物应用 | 第19-25页 |
1.2.1 疾病诊断方面 | 第19-22页 |
1.2.2 疾病治疗方面 | 第22-25页 |
1.3 纳米微粒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5-33页 |
1.3.1 微粒尺寸的影响 | 第26-28页 |
1.3.2 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28-33页 |
1.4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及应用 | 第33-42页 |
1.4.1 传统荧光分子 | 第33-35页 |
1.4.2 聚集诱导荧光增强 | 第35-37页 |
1.4.3 新型AIE型探针 | 第37-42页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正电性聚合物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与性质 | 第44-57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45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45-47页 |
2.2.3 表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2.3.1 纳米微球的形貌表征 | 第47-49页 |
2.3.2 正电性荧光纳米微球的荧光性质 | 第49-50页 |
2.3.3 正电性荧光纳米微球的荧光稳定性 | 第50-53页 |
2.3.4 正电性荧光纳米微球的生物应用 | 第53-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pH智能响应性荧光纳米微球制备及其靶向癌细胞成像 | 第57-71页 |
3.1 引言 | 第57-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60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60-61页 |
3.2.3 表征仪器设备 | 第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9页 |
3.3.1 纳米微球的pH响应性和靶向性 | 第61-65页 |
3.3.2 pH响应性纳米微球的稳定性 | 第65-66页 |
3.3.3 pH响应性荧光纳米微球的荧光性质 | 第66-68页 |
3.3.4 pH响应性荧光纳米微球的生物应用 | 第68-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