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近代侨乡建筑研究概况 | 第16-22页 |
1.2.2 现有侨乡建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2.3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 第23-24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 第24-36页 |
1.3.1 闽南与潮汕侨乡近代建筑发展的时空范围 | 第24-28页 |
1.3.2 近代侨乡建筑概念的核心内涵探讨 | 第28-3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1.4.1 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定位 | 第36-37页 |
1.4.2 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 | 第37页 |
1.4.3 比较研究 | 第37-3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8-39页 |
第二章 近代社会组织变迁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 第39-115页 |
2.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39-44页 |
2.1.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宗族、家族、家庭组织的变迁 | 第39-42页 |
2.1.2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城市社会组织的变迁 | 第42-44页 |
2.2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单体化与群体性差异 | 第44-76页 |
2.2.1 近代两地侨乡的宗族、房派、家族与家庭 | 第44-45页 |
2.2.2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闽南侨乡建筑文化的单体化特征 | 第45-57页 |
2.2.3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潮汕侨乡建筑文化的群体性特征 | 第57-75页 |
2.2.4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 第75-76页 |
2.3 华侨家庭城居化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享乐性与务实性差异 | 第76-90页 |
2.3.1 近代闽南侨乡城市民居的享乐性特征 | 第76-82页 |
2.3.2 近代潮汕侨乡城市民居的务实性特征 | 第82-87页 |
2.3.3 两地城市民居发展反映的社会结构差异性变迁 | 第87-90页 |
2.4 民间团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依附性与专门化差异 | 第90-96页 |
2.4.1 民间团体在两地城市空间分布的对比 | 第90-93页 |
2.4.2 民间团体办事场所的建筑形态差异 | 第93-96页 |
2.5 政府权力强化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重构性与延续性差异 | 第96-114页 |
2.5.1 厦门与汕头近代城市改造之前的历史溯源 | 第96-100页 |
2.5.2 近代厦门与汕头城市改造的迫切性 | 第100-101页 |
2.5.3 开拓新区比较 | 第101-106页 |
2.5.4 道路建设比较:破除束缚与扩展延伸 | 第106-109页 |
2.5.5 地方政府与华侨合作关系差异对两地侨乡城市建筑文化的影响 | 第109-11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三章 近代侨乡经济发展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 第115-172页 |
3.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发展的经济背景 | 第115-121页 |
3.1.1 近代两地侨乡的对外贸易发展 | 第115-117页 |
3.1.2 近代两地侨乡房地产业的发展 | 第117-119页 |
3.1.3 近代两地侨乡侨批业的发展 | 第119-120页 |
3.1.4 近代两地侨乡服务业的发展 | 第120-121页 |
3.2 对外贸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内地城镇格局变迁 | 第121-133页 |
3.2.1 闽南侨乡内地城市格局的变迁 | 第121-124页 |
3.2.2 潮汕侨乡内地城市格局的变迁 | 第124-128页 |
3.2.3 近代两地侨乡乡镇墟市的比较 | 第128-133页 |
3.2.4 对外贸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 第133页 |
3.3 房地产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商业化与商品化差异 | 第133-147页 |
3.3.1 华侨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开埠城市 | 第134-135页 |
3.3.2 其他城镇华侨投资的房地产业 | 第135-136页 |
3.3.3 骑楼建筑形式对房地产业发展的适应 | 第136-137页 |
3.3.4 房地产商业化和商品化差异在骑楼建筑性质上的表现 | 第137-142页 |
3.3.5 房地产商业化和商品化差异在两地侨乡发展规模上的表现 | 第142-144页 |
3.3.6 房地产商品化和商业化差异在运作方式上的表现 | 第144-146页 |
3.3.7 房地产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 第146-147页 |
3.4 侨批业发展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地缘性与业缘性差异 | 第147-159页 |
3.4.1 近代两地侨乡侨批馆的建筑特征 | 第147-149页 |
3.4.2 两地侨乡批馆在建筑形态上的地缘性和业缘性差异 | 第149-154页 |
3.4.3 两地侨乡批馆建筑空间分布的地缘性与业缘性差异 | 第154-159页 |
3.5 服务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娱乐性与商务性差异 | 第159-170页 |
3.5.1 影剧院建筑的对比 | 第160-163页 |
3.5.2 旅栈业建筑的对比 | 第163-167页 |
3.5.3 其他服务业建筑的对比 | 第167-168页 |
3.5.4 两地侨乡社会经济结构差异对服务业建筑发展的影响 | 第168-1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四章 中外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 第172-246页 |
4.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发展的文化背景 | 第172-181页 |
4.1.1 殖民文化的影响 | 第172-175页 |
4.1.2 从士绅文化到华侨文化 | 第175-179页 |
4.1.3 西风东渐下社会风尚的变迁 | 第179-181页 |
4.2 整体性与局部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冲突差异 | 第181-190页 |
4.2.1 冲突内容的整体性与局部性差异 | 第181-187页 |
4.2.2 冲突结果的整体性与局部性差异 | 第187-189页 |
4.2.3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冲突的对比总结 | 第189-190页 |
4.3 变革性与改良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分化差异 | 第190-212页 |
4.3.1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华侨阶层建筑样式选择中的表现 | 第190-201页 |
4.3.2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侨乡公益性建筑活动中的表现 | 第201-209页 |
4.3.3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侨乡民众环境观念中的表现 | 第209-211页 |
4.3.4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分化的对比总结 | 第211-212页 |
4.4 外向性与内向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整合差异 | 第212-245页 |
4.4.1 造型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 第213-221页 |
4.4.2 空间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 第221-226页 |
4.4.3 装饰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 第226-244页 |
4.4.4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整合的对比总结 | 第244-2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245-2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46-251页 |
5.1 结论 | 第246-248页 |
5.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48-25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250-251页 |
参考文献 | 第251-2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66-267页 |
致谢 | 第267-268页 |
附件 | 第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