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湿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山东省滕州市红荷湿地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 第2章 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 第14-24页 |
|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 ·景观的含义 | 第14页 |
| ·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国外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国内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开发中的指导意义 | 第17-18页 |
| ·斑块—基质—廊道模式 | 第18-22页 |
| ·斑块 | 第18-20页 |
| ·廊道 | 第20-21页 |
| ·基质 | 第21-22页 |
|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 第22-24页 |
| 第3章 湿地乡村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 ·湿地乡村旅游概述 | 第24-26页 |
| ·湿地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24页 |
| ·湿地乡村旅游的特点 | 第24-25页 |
| ·湿地乡村旅游的功能 | 第25-26页 |
| ·湿地乡村旅游开发 | 第26-30页 |
| ·湿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 | 第26-27页 |
| ·湿地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 第27-28页 |
| ·湿地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 第28-30页 |
| 第4章 红荷湿地乡村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30-41页 |
| ·自然环境背景 | 第30-31页 |
| ·人文社会背景 | 第31-32页 |
| ·区域旅游资源概况及特色 | 第32-35页 |
| ·旅游资源类型 | 第32-34页 |
| ·旅游资源评价 | 第34-35页 |
| ·区域客源市场概况及特征 | 第35-37页 |
| ·滕州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 ·红荷湿地乡村旅游潜力市场客源分析 | 第37页 |
| ·滕州市红荷湿地乡村旅游开发SWOT 分析 | 第37-41页 |
| ·优势分析(STRENTHS) | 第37-38页 |
|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第38-39页 |
|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第39页 |
| ·挑战分析(THREATS) | 第39-41页 |
| 第5章 山东省滕州市红荷湿地乡村旅游开发 | 第41-55页 |
| ·景观生态学在湿地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宏观设计 | 第41-44页 |
| ·乡村景观功能分析 | 第41-42页 |
| ·乡村景观生态设计 | 第42-44页 |
| ·景观生态学在湿地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微观设计 | 第44-52页 |
| ·整体景观的开发分析 | 第44-45页 |
| ·斑块的开发设计 | 第45-49页 |
| ·廊道的开发设计 | 第49-52页 |
| ·红荷湿地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 第52-55页 |
| ·红荷湿地乡村旅游开发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 第52-53页 |
| ·红荷湿地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议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