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32页 |
1.1 辣椒疫霉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1.1 辣椒疫霉的生物学性状 | 第12-14页 |
1.1.2 辣椒疫病的危害及主要症状 | 第14-15页 |
1.1.3 辣椒疫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 第15-19页 |
1.2 卵菌基因功能研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DNA转化 | 第19-20页 |
1.2.2 报告基因 | 第20页 |
1.2.3 基因沉默 | 第20-23页 |
1.2.4 遗传图谱 | 第23页 |
1.2.5 基因资源 | 第23-24页 |
1.2.6 基因过量表达技术 | 第24页 |
1.2.7 基因瞬时表达技术 | 第24-25页 |
1.2.8 缺失特定基因 | 第25页 |
1.3 疫霉信号转导基因及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25-27页 |
1.3.1 疫霉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 | 第25-26页 |
1.3.2 疫霉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肉碱脂酰转移酶(CAT)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4.1 附着胞介导的植物侵染 | 第27-28页 |
1.4.2 CAT类基因的发现 | 第28-29页 |
1.4.3 CAT类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52页 |
2.1 材料 | 第32-36页 |
2.1.1 辣椒疫霉菌株 | 第32页 |
2.1.2 载体与质粒 | 第32页 |
2.1.3 常用酶和生化试剂 | 第32-33页 |
2.1.4 相关耗材和仪器 | 第33页 |
2.1.5 常用培养基及有关溶液的配制 | 第33-34页 |
2.1.6 常用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 第34-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52页 |
2.2.1 肉碱脂酰转移酶(CAT)的生物信息学及基本理化性质 | 第36-37页 |
2.2.2 引物设计 | 第37-38页 |
2.2.3 辣椒疫霉肉碱脂酰转移酶PCCAT基因的克隆 | 第38-43页 |
2.2.4 辣椒疫霉PCCAT基因在菌丝体内表达模式分析 | 第43-44页 |
2.2.5 辣椒疫霉肉碱脂酰转移酶PCCAT基因的稳定沉默和过表达转化子的获得 | 第44-50页 |
2.2.6 稳定沉默和过表达转化子的的生物学性状分析 | 第50-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78页 |
3.1 辣椒疫霉PCCAT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2-59页 |
3.1.1 辣椒疫霉PCCAT基因的PCR的检测和克隆 | 第52-57页 |
3.1.2 同源性分析 | 第57-58页 |
3.1.3 辣椒疫霉PCCAT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 第58-59页 |
3.2 辣椒疫霉PCCAT基因在互作过程中表达趋势分析 | 第59页 |
3.3 辣椒疫霉PCCAT基因的沉默与过表达转化子的获得 | 第59-66页 |
3.3.1 沉默及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9-60页 |
3.3.2 稳定沉默突变体的获得 | 第60-63页 |
3.3.3 过表达转化子的获得 | 第63-66页 |
3.4 沉默及过表达转化子的生物学性状分析 | 第66-78页 |
3.4.1 菌丝生长速率的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3.4.2 温度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67-69页 |
3.4.3 菌丝形态观察 | 第69-71页 |
3.4.4 孢子囊产生时间及数量和形态的比较 | 第71-74页 |
3.4.5 游动孢子的诱导及致病性分析 | 第74-75页 |
3.4.6 侵染结构的观察 | 第75-7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8-81页 |
4.1 PCCAT1和PCCAT2基因生物信息分析 | 第78页 |
4.2 PCCAT1和PCCAT2基因在病原与寄主互作过程中表达模式分析 | 第78-79页 |
4.3 PCCAT1和PCCAT2基因在辣椒疫霉菌中的沉默与过表达及生物学表型分析 | 第79页 |
4.4 辣椒疫霉PCCAT基因沉默、过表达突变体的致病力检测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