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7页 |
| 1.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9-10页 |
| 1.1.1 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 第9页 |
| 1.1.2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危害及防治 | 第9-10页 |
| 1.2 除磷技术 | 第10-19页 |
| 1.2.1 化学除磷 | 第10-12页 |
| 1.2.2 生物除磷 | 第12-14页 |
| 1.2.3 常见的生物除磷工艺 | 第14-17页 |
| 1.2.4 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 1.3 常见的除磷微生物 | 第19-22页 |
|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DNA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22-25页 |
| 1.4.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 第23-24页 |
| 1.4.2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24-25页 |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35页 |
| 2.1 实验装置及进水水质 | 第27-29页 |
| 2.1.1 SBR反应器简介 | 第27-28页 |
| 2.1.2 A~2/O反应器简介 | 第28-29页 |
| 2.2 常用的实验仪器及水质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2.2.1 常用的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 2.2.2 常用水质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2.3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30-35页 |
| 2.3.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步骤 | 第30-32页 |
| 2.3.2 16sRNA测序技术分析步骤 | 第32-35页 |
| 3. SBR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35-51页 |
| 3.1 SBR反应器的启动及聚磷污泥的驯化 | 第35页 |
| 3.2 SBR反应器启动过程反应器的运行状况 | 第35-36页 |
| 3.3 反应器启动过程中各项参数变化 | 第36-39页 |
| 3.4 高通量测序分析SBR启动及运行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39-50页 |
| 3.4.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39-41页 |
| 3.4.2 微生物群落结果差异情况分析 | 第41页 |
| 3.4.3 EBPR中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分析 | 第41-50页 |
| 3.5 结论 | 第50-51页 |
| 4.A~2/O和SBR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分析 | 第51-59页 |
| 4.1 泥样的采集 | 第51页 |
| 4.2 A~2/O和SBR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分析 | 第51-58页 |
| 4.2.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51-52页 |
| 4.2.2 门级及纲级水平上微生物的比较分析 | 第52-55页 |
| 4.2.3 属级水平上微生物差异性 | 第55-56页 |
| 4.2.4 脱氮微生物和聚磷微生物的差异性分析 | 第56-58页 |
| 4.3 结论 | 第58-59页 |
| 5. 实验结论及建议 | 第59-61页 |
| 5.1 结论 | 第59页 |
| 5.2 建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