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1.1 阀金属的阳极氧化 | 第13页 |
1.2 自组装多孔阳极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 第13-17页 |
1.2.1 场致助溶机制 | 第15-16页 |
1.2.2 场致流动机制 | 第16-17页 |
1.2.3 氧气气泡模具效应机制 | 第17页 |
1.3 多孔AAO和ATO纳米管的制备与其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 | 第17-24页 |
1.3.1 多孔AAO模板的制备与应用 | 第17-21页 |
1.3.2 ATO纳米管的制备与应用 | 第21-24页 |
1.4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4.1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 第24-25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2 阀金属的阳极氧化过程及其生长机制探究 | 第33-55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藕形孔结构ATO纳米管阵列的形貌演变 | 第33-39页 |
2.2.1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2.2.2 具有藕形孔的ATO纳米管阵列 | 第34-35页 |
2.2.3 电压对ATO纳米管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4 ATO纳米管的生长机制探究 | 第36-39页 |
2.3 ATO纳米管阵列与电流-时间曲线的关系研究 | 第39-50页 |
2.3.1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2.3.2 不同添加剂对电流-时间曲线和ATO纳米管形貌演变的影响 | 第40-45页 |
2.3.3 阳极氧化电流-时间曲线的模型建立及拟合 | 第45-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3 高度有序的AAO模板的制备与应用 | 第55-69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结合纳米压印法制备高度有序的AAO模板 | 第55-57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3.2.2 高度有序的AAO膜 | 第56-57页 |
3.3 利用通孔AAO模板制备银纳米点阵列及其光学性能 | 第57-66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3.3.2 两端通孔的AAO模板 | 第60-61页 |
3.3.3 硅衬底上的纳米点阵列及其光学性能 | 第61-63页 |
3.3.4 柔性衬底上的纳米点阵列及其光学性能 | 第6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4 AAO模板法制备抗反射膜及其在圆管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69-83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具有倒锥形孔道结构的AAO模板制备 | 第69-71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4.2.2 倒锥形AAO膜的形貌表征 | 第70-71页 |
4.3 仿“蛾眼”高分子抗反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 | 第71-74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71页 |
4.3.2 具有纳米锥形结构的高分子膜 | 第71-72页 |
4.3.3 高分子抗反射膜的光学性能 | 第72-74页 |
4.4 仿“蛾眼”抗反射膜用于圆管太阳能电池 | 第74-79页 |
4.4.1 三维圆管太阳能电池的特性 | 第74-75页 |
4.4.2 抗反射膜对圆管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 | 第75-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5 ATO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在光电化学池中的应用 | 第83-97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一种增强ATO纳米管阵列与基底之间结合力的方法 | 第83-89页 |
5.2.1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5.2.2 结合力超强的ATO纳米管阵列 | 第84-87页 |
5.2.3 结合力的增强对ATO纳米管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87-89页 |
5.3 超大管径ATO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 | 第89-93页 |
5.3.1 实验部分 | 第89-90页 |
5.3.2 超大管径ATO纳米管阵列的形貌表征 | 第90-91页 |
5.3.3 ATO纳米管的直径对其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91-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6 阳极氧化法制备纳米织构化衬底及其在柔性薄膜电池中的应用 | 第97-115页 |
6.1 引言 | 第97页 |
6.2 阳极氧化法在钛箔上制备纳米凹坑阵列 | 第97-99页 |
6.2.1 制备方法 | 第97-98页 |
6.2.2 具有规则纳米凹坑阵列结构的钛箔 | 第98-99页 |
6.3 纳米织构化钛衬底上制备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其性能 | 第99-103页 |
6.3.1 实验部分 | 第99-100页 |
6.3.2 纳米结构电池 | 第100-101页 |
6.3.3 纳米织构化衬底对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6.4 高效等离子体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 | 第103-110页 |
6.4.1 不同金属背反层的制备 | 第103页 |
6.4.2 具有不同金属背反层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 第103-104页 |
6.4.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电池光吸收 | 第104-108页 |
6.4.4 等离子体柔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108-11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5-117页 |
7.2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7页 |
7.3 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录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