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0-15页 |
1.1.1 俯冲带流体熔体活动 | 第12页 |
1.1.2 俯冲带温度结构对物质运移影响 | 第12-13页 |
1.1.3 俯冲带中上覆大陆岩石圈响应 | 第13-15页 |
1.2 选题依据与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第18-26页 |
2.1 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1.1 二维斯托克斯方程 | 第18页 |
2.1.2 物质守恒方程 | 第18-19页 |
2.1.3 热量守恒方程 | 第19页 |
2.2 粘-塑性流变学性质 | 第19-21页 |
2.2.1 粘性形变 | 第19-20页 |
2.2.2 塑性形变 | 第20页 |
2.2.3 Peierls形变 | 第20-21页 |
2.2.4 形变机制的整合 | 第21页 |
2.3 脱水-水化作用及水的迁移 | 第21-22页 |
2.3.1 自由水 | 第21页 |
2.3.2 矿物水 | 第21-22页 |
2.4 部分熔融及熔体析出 | 第22-23页 |
2.4.1 岩石部分熔融 | 第22-23页 |
2.4.2 熔体析出和侵位 | 第23页 |
2.5 算法结构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流体熔体活动对物质折返模式的影响:来自俯冲带热结构约束 | 第26-48页 |
3.1 初始模型设计 | 第26-27页 |
3.2 主要动力学参数探讨 | 第27-39页 |
3.2.1 参考模型 | 第27-32页 |
3.2.2 不同上覆大陆岩石圈厚度 | 第32-34页 |
3.2.3 不同俯冲大洋岩石圈年龄 | 第34-36页 |
3.2.4 不同俯冲大陆岩石圈厚度 | 第36页 |
3.2.5 不同会聚速率 | 第36-39页 |
3.3 讨论及地质对比 | 第39-46页 |
3.3.1 俯冲隧道物质折返模式探讨 | 第39-42页 |
3.3.2 不同折返模式机制 | 第42-43页 |
3.3.3 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 | 第43-45页 |
3.3.4 地质对比 | 第45-46页 |
3.4 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的动力学机制 | 第48-80页 |
4.1 克拉通岩石圈地质背景 | 第48-51页 |
4.1.1 华北克拉通 | 第48-50页 |
4.1.2 其它克拉通 | 第50-51页 |
4.2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的两种主要动力学模式 | 第51-60页 |
4.2.1 “自下而上”——大地幔楔扰动侵蚀模型 | 第52-55页 |
4.2.1.1 大地幔楔热对流侵蚀模型 | 第52-55页 |
4.2.1.2 地幔转换带物质上涌脱水侵蚀模型 | 第55页 |
4.2.2 “自上而下”——板片平俯冲脱水侵蚀模型 | 第55-60页 |
4.2.2.1 数值算法及初始模型设计 | 第58-59页 |
4.2.2.2 代表性数值模型结果 | 第59-60页 |
4.3. 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的其他动力学模型 | 第60-69页 |
4.3.1 拉张减薄模型 | 第60-62页 |
4.3.2 挤压增厚拆沉模型 | 第62-66页 |
4.3.3 大尺度地幔对流侵蚀模型 | 第66-67页 |
4.3.4 地幔柱侵蚀模型 | 第67-69页 |
4.4 讨论及结论 | 第69-80页 |
4.4.1 两种大洋板块俯冲相关模型对比及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启示 | 第69-70页 |
4.4.2 板块俯冲带的含水量及流体活动 | 第70-77页 |
4.4.2.1 含水矿物相变及俯冲带水的迁移 | 第72-74页 |
4.4.2.2 地幔转换带的含水量及水的迁移 | 第74-77页 |
4.4.3 其它模型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中的局限性 | 第77-78页 |
4.4.4 结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未来研究 | 第80-8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5.2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 | 第81-86页 |
5.2.1 俯冲带流体熔体活动对平板俯冲的影响 | 第82-84页 |
5.2.2 大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对岩石圈稳定性的影响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2页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