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和分析 | 第15-18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8-23页 |
1.3.1 研究的难点 | 第18-21页 |
1.3.2 研究的重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南宋以前《中庸》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23-52页 |
2.1 中与庸的出处和发展 | 第23-24页 |
2.1.1“中”的释义 | 第23页 |
2.1.2“庸”的释义 | 第23-24页 |
2.2 《中庸》一书的主要框架和思想 | 第24-27页 |
2.2.1 天人之道 | 第24-25页 |
2.2.2 诚论 | 第25-27页 |
2.2.3 君子之道 | 第27页 |
2.3 先秦儒家的中庸观 | 第27-31页 |
2.3.1 孔子对中庸的阐释 | 第27-28页 |
2.3.2 孟子的“中庸”思想 | 第28-30页 |
2.3.3 荀子“以礼为中”的思想 | 第30-31页 |
2.4 汉唐时期的《中庸》思想 | 第31-39页 |
2.4.1 汉代郑玄与《中庸注》 | 第31-34页 |
2.4.2 唐代《中庸》思想的发展 | 第34-39页 |
2.5 北宋时期的《中庸》思想 | 第39-52页 |
2.5.1 北宋时期《中庸》思想发展的原因 | 第39-42页 |
2.5.2 北宋《中庸》思想的发展 | 第42-52页 |
第3章 杨时:南宋初期《中庸》思想的极力传播者 | 第52-81页 |
3.1 南宋初期政局的动荡和学术上的困窘之境 | 第52-55页 |
3.2 杨时:“圣学所传,俱在此书”的《中庸》思想 | 第55-79页 |
3.2.1 生平和主要活动 | 第55-58页 |
3.2.2 杨时对《中庸》的推崇备至 | 第58-59页 |
3.2.3“天地之道”和“性道教”的一体异名 | 第59-62页 |
3.2.4“天之道”的诚论 | 第62-66页 |
3.2.5 君子之道 | 第66-68页 |
3.2.6 圣人的守中之道 | 第68-70页 |
3.2.7“以心体之”求未发之中 | 第70-74页 |
3.2.8 匡扶洛学,批评王学——对荆公新学《中庸义》的批评 | 第74-79页 |
3.3 杨时的理学地位和影响 | 第79-81页 |
第4章 罗从彦:“静坐体验未发”的求中工夫论 | 第81-94页 |
4.1 生平和主要活动 | 第81-83页 |
4.2 罗从彦对《中庸》“静坐体验未发”的工夫论 | 第83-92页 |
4.2.1 对“中庸”和天命理的解释 | 第83-84页 |
4.2.2“静中体未发之中” | 第84-87页 |
4.2.3“躬行以尽性” | 第87-91页 |
4.2.4 罗从彦的“主静”求中思想对于道南后学影响 | 第91-92页 |
4.3 历史功绩和评价 | 第92-94页 |
第5章 李侗:“静默澄心,求得未发之中”的工夫之旨 | 第94-107页 |
5.1 生平和主要活动 | 第94-96页 |
5.2“静中体验未发之中” | 第96-104页 |
5.2.1“默坐澄心,体验未发”的修养论学说来源 | 第96-98页 |
5.2.2 未发之中即是性 | 第98-99页 |
5.2.3 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 第99-102页 |
5.2.4 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5.3 历史功绩和评价 | 第104-107页 |
第6章 朱熹:诠释《中庸》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 | 第107-149页 |
6.1 生平和主要活动 | 第107-111页 |
6.2 朱熹《中庸》思想的诠释和进程理路 | 第111-147页 |
6.2.1 对《中庸》“道统之传”的重视 | 第111-113页 |
6.2.2 对“中”、“庸”的释义 | 第113-119页 |
6.2.3“性道教”首章的诠释理路 | 第119-125页 |
6.2.4 朱熹“中和”学说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嬗变 | 第125-136页 |
6.2.5 对程门弟子《中庸》诠释思想的批评与思考 | 第136-142页 |
6.2.6“真实无妄”的“诚”论 | 第142-147页 |
6.3 朱熹《中庸》思想的历史特色和历史定位 | 第147-149页 |
第7章 南宋中后期叶适和杨简的《中庸》思想 | 第149-166页 |
7.1“庆元党禁”以后的理学发展 | 第149-152页 |
7.2 叶适的《中庸》思想 | 第152-162页 |
7.2.1 对《中庸》道统说的质疑 | 第152-154页 |
7.2.2“庸”字释义 | 第154-155页 |
7.2.3“道即中庸” | 第155页 |
7.2.4 对性道教的解释 | 第155-157页 |
7.2.5 过犹不及之辨 | 第157-158页 |
7.2.6 诚之辨 | 第158-159页 |
7.2.7 致中和之法 | 第159-160页 |
7.2.8 已发未发之辨 | 第160-162页 |
7.3 杨简的《中庸》思想 | 第162-166页 |
7.3.1 对中庸的释义 | 第163页 |
7.3.2 人心即道,心为本体 | 第163-164页 |
7.3.3 已发未发之辨 | 第164-165页 |
7.3.4 对性道教的释义 | 第165-166页 |
结语 | 第166-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