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以房养老”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第2章“以房养老”相关内容概述 | 第22-32页 |
2.1“以房养老”的内涵、具体形式及基本特征 | 第22-26页 |
2.1.1“以房养老”的内涵 | 第22-23页 |
2.1.2“以房养老”的具体形式 | 第23-25页 |
2.1.3“以房养老”的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2.2“以房养老”的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26-27页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家庭养老以及财富代际传递理论 | 第28-29页 |
2.2.4 价值与使用价值分离理论 | 第29-32页 |
第3章发达国家“以房养老”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第32-38页 |
3.1 发达国家“以房养老”的实践经验 | 第32-34页 |
3.1.1 美国“以房养老”的实践经验 | 第32-33页 |
3.1.2 英国“以房养老”的实践经验 | 第33-34页 |
3.1.3 新加坡“以房养老”的实践经验 | 第34页 |
3.2 发达国家“以房养老”的启示 | 第34-38页 |
3.2.1 进行国民理财教育加大舆论宣传 | 第34-35页 |
3.2.2 完善政府职能和机构监管 | 第35-36页 |
3.2.3 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 第36-38页 |
第4章我国实行“以房养老”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 第38-44页 |
4.1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4.1.1 传统观念禁锢 | 第38页 |
4.1.2 金融及房地产市场不完善 | 第38-39页 |
4.1.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9-40页 |
4.2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存在的风险 | 第40-44页 |
4.2.1 长寿风险 | 第40页 |
4.2.2 道德风险 | 第40-41页 |
4.2.3 政策风险 | 第41-42页 |
4.2.4 利率风险 | 第42-44页 |
第5章我国推行“以房养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4-48页 |
5.1 我国推行“以房养老”的必要性 | 第44-46页 |
5.1.1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 第44页 |
5.1.2 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44-46页 |
5.2 我国推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 | 第46-48页 |
5.2.1 现代家庭理财观念更新 | 第46页 |
5.2.2 二级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 | 第46-47页 |
5.2.3 住房商品化的政策保障 | 第47-48页 |
第6章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模式构建 | 第48-56页 |
6.1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6.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48页 |
6.1.2 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 第48-49页 |
6.2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对策分析 | 第49-52页 |
6.2.1 观念宣传舆论引导 | 第49-50页 |
6.2.2 机构协调合作 | 第50-52页 |
6.2.3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 第52页 |
6.3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52-56页 |
6.3.1 长寿风险防范措施 | 第52-53页 |
6.3.2 道德风险防范措施 | 第53-54页 |
6.3.3 政策风险防范措施 | 第54页 |
6.3.4 利率风险防范措施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