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研究简评第16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理论分析第20-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2页
        2.1.1 洞庭湖流域第20页
        2.1.2 环境协同治理第20-21页
        2.1.3 跨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第21-22页
    2.2 理论基础第22-23页
        2.2.1 协同治理理论第22页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2-23页
    2.3 完善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必要性分析第23-25页
        2.3.1 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现实需求第23-24页
        2.3.2 洞庭湖流域碎片化政府治理的局限性第24-25页
第3章 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现状分析第25-35页
    3.1 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概况第25-26页
    3.2 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30页
        3.2.1 参与机制不协同第27-28页
        3.2.2 运行机制不畅通第28-29页
        3.2.3 保障机制不完善第29-30页
    3.3 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0-35页
        3.3.1 参与主体缺位且权责不明第30-31页
        3.3.2 信息交流不畅且评估有偏第31-33页
        3.3.3 配套机制缺乏且资金不足第33-35页
第4章 国内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经验与启示第35-43页
    4.1 国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经验第35-38页
        4.1.1 美国田纳西河第35-36页
        4.1.2 日本琵琶湖第36-37页
        4.1.3 英国泰晤士河第37-38页
    4.2 国内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经验第38-40页
        4.2.1 珠江流域第38-39页
        4.2.2 鄱阳湖流域第39页
        4.2.3 太湖流域第39-40页
    4.3 对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主要启示第40-43页
        4.3.1 加快流域的法制建设第40页
        4.3.2 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第40-41页
        4.3.3 引导公众参与流域治理第41页
        4.3.4 完善流域的政府管理机制第41-43页
第5章 完善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的对策建议第43-50页
    5.1 创新洞庭湖流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参与机制第43-46页
        5.1.1 主体参与基础第43-45页
        5.1.2 主体参与机制第45-46页
    5.2 完善洞庭湖流域环境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第46-49页
        5.2.1 利益协调机制第46-47页
        5.2.2 信息共享机制第47页
        5.2.3 组织激励机制第47-48页
        5.2.4 问责评估机制第48-49页
    5.3 强化洞庭湖流域环境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第49-50页
        5.3.1 法律保障机制第49页
        5.3.2 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第49-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乌兰巴托市人口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呼和浩特市地表饮用水源地水环境风险评价及防范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