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油藏润湿性的表征方法 | 第12-13页 |
| 1.2 油藏润湿性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 1.3 表面活性剂对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改变机理 | 第14-18页 |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改变水湿性固体表面润湿性的机理 | 第21-31页 |
| 2.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变润湿性的机理 | 第21-25页 |
| 2.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改变润湿性的机理 | 第25-27页 |
| 2.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改变润湿性的机理 | 第27-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改变油湿性固体表面润湿性的机理 | 第31-49页 |
| 3.1 表面活性剂对油湿性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改变 | 第31-33页 |
| 3.2 表面活性剂对油湿性固体表面带电性的影响 | 第33-36页 |
| 3.3 表面活性剂对油湿性固体表面吸附基团的影响 | 第36-41页 |
| 3.4 表面活性剂对油湿性固体表面颗粒吸附形貌的影响 | 第41-4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对低渗岩心自发渗吸的影响 | 第49-84页 |
| 4.1 岩心自发渗吸的影响因素 | 第49-73页 |
| 4.1.1 表面活性剂浓度 | 第51-58页 |
| 4.1.2 渗透率 | 第58-61页 |
| 4.1.3 岩心长度 | 第61-63页 |
| 4.1.4 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温度 | 第63-73页 |
| 4.2 岩心的自发渗吸机理 | 第73-78页 |
| 4.3 自发渗吸采收率与油藏润湿性的关系 | 第78-83页 |
| 4.3.1 实验体系的筛选 | 第78-80页 |
| 4.3.2 自发渗吸采收率与岩心表面润湿性的关系 | 第80-8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改变油藏润湿性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 第84-102页 |
| 5.1 油藏润湿性改变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 第84-94页 |
| 5.1.1 水湿性岩心润湿性改变对采收率的影响 | 第86-88页 |
| 5.1.2 油湿性岩心润湿性改变对采收率的影响 | 第88-94页 |
| 5.2 油藏润湿性改变对相渗曲线的影响 | 第94-96页 |
| 5.3 油藏润湿性改变对粘附功的影响 | 第96-99页 |
| 5.4 油藏润湿性改变对毛管力的影响 | 第99-10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结论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 附录 | 第112-11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