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界定 | 第12-13页 |
1.2.1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庭”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2.3 “层次”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4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研究逻辑框架 | 第16-17页 |
1.5.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商业综合体庭空间研究 | 第18-36页 |
2.1 商业综合体庭空间对城市的意义 | 第18-21页 |
2.1.1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子系统 | 第18页 |
2.1.2 城市文脉的延续 | 第18-20页 |
2.1.3 庭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化 | 第20-21页 |
2.1.4 场所的创造 | 第21页 |
2.2 商业综合体庭空间构成要素 | 第21-27页 |
2.2.1 人——空间的使用者 | 第21-22页 |
2.2.2 景观小品——点缀空间的要素 | 第22-23页 |
2.2.3 建筑小品——具有实用功能的特色要素 | 第23-24页 |
2.2.4 廊——水平交通组织者 | 第24页 |
2.2.5 自动扶梯及观光电梯——垂直交通组织者 | 第24-25页 |
2.2.6 广告宣传牌——信息的传达 | 第25-26页 |
2.2.7 材质 | 第26-27页 |
2.2.8 光线 | 第27页 |
2.3 商业综合体庭空间之空间特性 | 第27-29页 |
2.3.1 内向性 | 第27页 |
2.3.2 模糊性 | 第27-28页 |
2.3.3 流动性 | 第28-29页 |
2.4 商业综合体庭空间之功能特性 | 第29-31页 |
2.4.1 聚集特性 | 第29-30页 |
2.4.2 自然化特性 | 第30页 |
2.4.3 标示性 | 第30-31页 |
2.5 商业综合体庭空间序列组织 | 第31-34页 |
2.5.1 单一集中式布局 | 第31-32页 |
2.5.2 线性组合布局 | 第32-33页 |
2.5.3 混合组织模式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36-44页 |
3.1 昆明西山万达广场 | 第36-38页 |
3.1.1 庭空间布局 | 第36-37页 |
3.1.2 庭空间要素 | 第37-38页 |
3.1.3 庭空间与业态 | 第38页 |
3.2 同德昆明广场 | 第38-40页 |
3.2.1 庭空间布局 | 第38-39页 |
3.2.2 空间导向性 | 第39-40页 |
3.3 上海浦东嘉里城购物中心 | 第40-41页 |
3.3.1 庭空间布局 | 第40页 |
3.3.2 空间要素 | 第40-41页 |
3.4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庭空间 | 第41-42页 |
3.5 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3.5.1 注重建筑内部空间序列,忽视与入口前导性空间的联系 | 第42页 |
3.5.2 部分商业综合庭空间层次性丰富手段比较单一 | 第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商业综合体庭空间层次设计策略 | 第44-60页 |
4.1 多层级的空间结构 | 第44-47页 |
4.1.1 并列关系 | 第44-45页 |
4.1.2 递进关系 | 第45-47页 |
4.2 通而不畅的购物流线 | 第47-48页 |
4.3 空间的二次限定 | 第48-53页 |
4.3.1 利用空间构成要素对母体空间进行二次分割 | 第48-51页 |
4.3.2 利用高差对庭空间进行二次分割 | 第51-52页 |
4.3.3 剖面形式的变化对庭空间进行二次限定 | 第52-53页 |
4.4 空间过渡处理 | 第53-55页 |
4.4.1 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的过渡 | 第53页 |
4.4.2 空间导向性处理 | 第53-54页 |
4.4.3 灰空间的处理——入口空间 | 第54-55页 |
4.5 视线的渗透与遮挡 | 第55页 |
4.6 复合空间路径 | 第55-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昆明市汇都四期商业综合体设计实践 | 第60-78页 |
5.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第60-62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60页 |
5.1.2 区位分析 | 第60-61页 |
5.1.3 区位交通 | 第61页 |
5.1.4 功能配置 | 第61-62页 |
5.2 设计分析 | 第62-65页 |
5.2.1 场地退线示意 | 第62页 |
5.2.2 场地人流来向分析 | 第62-63页 |
5.2.3 场地规划布局分析 | 第63-65页 |
5.3 设计策略运用 | 第65-71页 |
5.3.1 通而不畅的流线 | 第65页 |
5.3.2 多层级的空间结构策略 | 第65-66页 |
5.3.3 空间的二次限定策略 | 第66-68页 |
5.3.4 视线的遮挡与通透策略 | 第68-69页 |
5.3.5 空间的导向性处理策略 | 第69-70页 |
5.3.6 复合空间路径策略 | 第70-71页 |
5.4 技术处理 | 第71-72页 |
5.4.1 柱网及尺寸 | 第71页 |
5.4.2 柱子的处理 | 第71页 |
5.4.3 局部结构处理 | 第71-72页 |
5.5 方案展示 | 第72-76页 |
5.5.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第72-73页 |
5.5.2 总图 | 第73页 |
5.5.3 立面设计 | 第73-75页 |
5.5.4 效果图 | 第75-76页 |
5.6 设计总结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2-84页 |
附录B:图片索引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