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微生物与空气交替驱的协同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0页
        1.2.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4-17页
        1.2.2 注空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7-18页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8-20页
    1.3 论文结构安排第20-21页
第二章 微生物代谢机制及氧对采油微生物代谢的影响研究第21-52页
    2.1 微生物的营养第21-24页
        2.1.1 菌体的化学组成第21页
        2.1.2 水分及其生理功能第21-22页
        2.1.3 无机盐第22页
        2.1.4 碳源第22-23页
        2.1.5 氮源第23-24页
        2.1.6 能源第24页
    2.2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数学表达式第24-29页
        2.2.1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第24-28页
        2.2.2 微生物新陈代谢数学表达式第28-29页
    2.3 微生物生长繁殖动力学模型第29-33页
        2.3.1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特性第29-31页
        2.3.2 影响微生物生长因素第31-32页
        2.3.3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第32-33页
    2.4 某油田用采油微生物及菌种基本特性第33-35页
        2.4.1 菌种来源第33页
        2.4.2 菌种基本性质第33-35页
    2.5 氧对采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第35-41页
        2.5.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7页
        2.5.2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37-39页
        2.5.3 不同溶氧量条件下微生物生长规律研究第39-41页
    2.6 氧对采油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气体影响研究第41-47页
        2.6.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4页
        2.6.2 实验设备与流程第44-45页
        2.6.3 微生物代谢前后空气组成变化分析第45-47页
    2.7 采油微生物耗氧规律及耗氧率的测定第47-51页
        2.7.1 实验方案设计第47-48页
        2.7.2 实验结果分析第48-51页
    2.8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氧对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增效作用机理研究第52-88页
    3.1 氧加速微生物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实验研究第52-59页
        3.1.1 岩石表面性质改变的提高采收率机理第52-54页
        3.1.2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第54-55页
        3.1.3 溶氧条件对微生物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影响第55-59页
    3.2 氧对微生物改变油水界面张力效率影响实验研究第59-61页
        3.2.1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第59页
        3.2.2 不同溶氧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变化第59-61页
    3.3 氧加速微生物改变岩石毛管力和粘附功变化实验结果计算第61-65页
        3.3.1 改变岩石毛管力大小计算第61-63页
        3.3.2 改变岩石粘附功大小计算第63-65页
    3.4 氧提高微生物降解原油能力研究第65-84页
        3.4.1 微生物降解原油机制第65-69页
        3.4.2 不同溶氧条件下微生物作用后原油流变性变化第69-77页
        3.4.3 不同溶氧条件下微生物作用后的原油组分变化研究第77-84页
    3.5 氧对菌液稳泡能力的影响实验研究第84-87页
        3.5.1 微生物增强泡沫稳定性提高采收率机理第84-85页
        3.5.2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第85页
        3.5.3 溶氧量对泡沫稳定性能的影响第85-87页
    3.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四章 微生物与空气交替注入驱油实验研究第88-116页
    4.1 溶氧量对微生物从油砂中脱出原油效率影响研究第88-92页
        4.1.1 微生物提高洗油能力机理第88-89页
        4.1.2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89-90页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0-92页
    4.2 微生物与空气驱时空气的调剖机理实验研究第92-100页
        4.2.1 变径变喉道毛细管分支模型的制备第92-93页
        4.2.2 实验步骤和方法第93-94页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4-100页
    4.3 微生物注入参数对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第100-110页
        4.3.1 微生物注入段塞大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第100-105页
        4.3.2 微生物注入速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第105-108页
        4.3.3 微生物注入段塞组合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第108-110页
    4.4 非均质模型微生物与空气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第110-115页
        4.4.1 实验方法和方案设计第110页
        4.4.2 实验结果分析第110-115页
    4.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五章 相对流动能力及氧浓度分布与数值模拟第116-128页
    5.1 微生物驱的相对流动特性研究第116-119页
        5.1.1 微生物对原油的降粘作用第116-117页
        5.1.2 微生物驱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第117-119页
    5.2 微生物与空气交替驱时油藏氧浓度变化规律第119-122页
        5.2.1 氧浓度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建立第119-121页
        5.2.2 油藏内微生物耗氧半径计算与分析第121-122页
    5.3 微生物与空气交替驱的数值模拟第122-126页
        5.3.1 驱油实验的数值模拟拟合第122-124页
        5.3.2 微生物与空气驱数值模拟第124-126页
    5.4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结论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作者简介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原油介质中集输管线钢CO2腐蚀特性研究
下一篇:输气管道泄漏声波产生及传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