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1.2.2 注空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微生物代谢机制及氧对采油微生物代谢的影响研究 | 第21-52页 |
2.1 微生物的营养 | 第21-24页 |
2.1.1 菌体的化学组成 | 第21页 |
2.1.2 水分及其生理功能 | 第21-22页 |
2.1.3 无机盐 | 第22页 |
2.1.4 碳源 | 第22-23页 |
2.1.5 氮源 | 第23-24页 |
2.1.6 能源 | 第24页 |
2.2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数学表达式 | 第24-29页 |
2.2.1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 第24-28页 |
2.2.2 微生物新陈代谢数学表达式 | 第28-29页 |
2.3 微生物生长繁殖动力学模型 | 第29-33页 |
2.3.1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特性 | 第29-31页 |
2.3.2 影响微生物生长因素 | 第31-32页 |
2.3.3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2.4 某油田用采油微生物及菌种基本特性 | 第33-35页 |
2.4.1 菌种来源 | 第33页 |
2.4.2 菌种基本性质 | 第33-35页 |
2.5 氧对采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35-41页 |
2.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2.5.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37-39页 |
2.5.3 不同溶氧量条件下微生物生长规律研究 | 第39-41页 |
2.6 氧对采油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气体影响研究 | 第41-47页 |
2.6.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页 |
2.6.2 实验设备与流程 | 第44-45页 |
2.6.3 微生物代谢前后空气组成变化分析 | 第45-47页 |
2.7 采油微生物耗氧规律及耗氧率的测定 | 第47-51页 |
2.7.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7-48页 |
2.7.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氧对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增效作用机理研究 | 第52-88页 |
3.1 氧加速微生物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实验研究 | 第52-59页 |
3.1.1 岩石表面性质改变的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52-54页 |
3.1.2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 第54-55页 |
3.1.3 溶氧条件对微生物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 第55-59页 |
3.2 氧对微生物改变油水界面张力效率影响实验研究 | 第59-61页 |
3.2.1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 第59页 |
3.2.2 不同溶氧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变化 | 第59-61页 |
3.3 氧加速微生物改变岩石毛管力和粘附功变化实验结果计算 | 第61-65页 |
3.3.1 改变岩石毛管力大小计算 | 第61-63页 |
3.3.2 改变岩石粘附功大小计算 | 第63-65页 |
3.4 氧提高微生物降解原油能力研究 | 第65-84页 |
3.4.1 微生物降解原油机制 | 第65-69页 |
3.4.2 不同溶氧条件下微生物作用后原油流变性变化 | 第69-77页 |
3.4.3 不同溶氧条件下微生物作用后的原油组分变化研究 | 第77-84页 |
3.5 氧对菌液稳泡能力的影响实验研究 | 第84-87页 |
3.5.1 微生物增强泡沫稳定性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84-85页 |
3.5.2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 第85页 |
3.5.3 溶氧量对泡沫稳定性能的影响 | 第85-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微生物与空气交替注入驱油实验研究 | 第88-116页 |
4.1 溶氧量对微生物从油砂中脱出原油效率影响研究 | 第88-92页 |
4.1.1 微生物提高洗油能力机理 | 第88-89页 |
4.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89-90页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92页 |
4.2 微生物与空气驱时空气的调剖机理实验研究 | 第92-100页 |
4.2.1 变径变喉道毛细管分支模型的制备 | 第92-93页 |
4.2.2 实验步骤和方法 | 第93-94页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4-100页 |
4.3 微生物注入参数对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 第100-110页 |
4.3.1 微生物注入段塞大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 第100-105页 |
4.3.2 微生物注入速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 第105-108页 |
4.3.3 微生物注入段塞组合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 第108-110页 |
4.4 非均质模型微生物与空气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 第110-115页 |
4.4.1 实验方法和方案设计 | 第110页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0-11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相对流动能力及氧浓度分布与数值模拟 | 第116-128页 |
5.1 微生物驱的相对流动特性研究 | 第116-119页 |
5.1.1 微生物对原油的降粘作用 | 第116-117页 |
5.1.2 微生物驱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 | 第117-119页 |
5.2 微生物与空气交替驱时油藏氧浓度变化规律 | 第119-122页 |
5.2.1 氧浓度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建立 | 第119-121页 |
5.2.2 油藏内微生物耗氧半径计算与分析 | 第121-122页 |
5.3 微生物与空气交替驱的数值模拟 | 第122-126页 |
5.3.1 驱油实验的数值模拟拟合 | 第122-124页 |
5.3.2 微生物与空气驱数值模拟 | 第124-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