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发电机、大型发电机组(总论)论文

基于大电网响应的同步发电机主导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7页
    1.1 概述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4页
        1.2.1 广域测量系统应用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低频振荡分析方法研究第16-21页
        1.2.3 同步发电机参数辨识研究现状第21-24页
    1.3 论文主要工作第24-27页
2 基于大电网响应的发电机参数可辨识性研究第27-46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发电机参数辨识可行性分析第28-30页
        2.2.1 参数辨识目标函数第28页
        2.2.2 目标函数的可辨识性第28-30页
    2.3 同步发电机参数可辨识性分析算法第30-37页
        2.3.1 线性函数的参数可辨识性分析第30-35页
        2.3.2 非线性函数的参数可辨识性分析第35-36页
        2.3.3 基于PHD算法的同步发电机的参数可辨识性算法第36-37页
    2.4 关联性参数分析第37-39页
        2.4.1 关联性参数相关性分析第37-38页
        2.4.2 关联性参数设别原理第38-39页
        2.4.3 流程设计第39页
    2.5 算例分析第39-45页
        2.5.1 EPRI36节点第39-43页
        2.5.2 实际系统算例第43-45页
    2.6 小结第45-46页
3 基于大电网响应的发电机主导参数辨识方法第46-71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联络线振荡模式与小干扰稳定振荡模式关系分析第47-54页
        3.2.1 联络线振荡模式分析第47-50页
        3.2.2 小干扰振荡模式分析第50-53页
        3.2.3 联络线振荡模式与小干扰稳定振荡模式关系第53-54页
    3.3 主要振荡模式下强相关发电机识别方法第54-59页
        3.3.1 发电机状态初值影响因素分析第54-57页
        3.3.2 主要振荡模式下强相关发电机识别算法第57-58页
        3.3.3 流程设计第58-59页
    3.4 算例分析第59-70页
        3.4.1 EPRI36节点第59-66页
        3.4.2 实际系统算例第66-70页
    3.5 小结第70-71页
4 基于大电网响应的发电机主导参数辨识方法第71-93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同步发电机参数辨识解耦数学模型第71-73页
    4.3 参数核平滑法祖先采样粒子滤波算法第73-79页
        4.3.1 非线性状态方程第73-74页
        4.3.2 粒子滤波第74-77页
        4.3.3 参数核平滑法第77-78页
        4.3.4 基于参数核平滑法的祖先采样粒子滤波算法第78-79页
    4.4 基于KS-PGAS算法的发电机主导参数辨识方法第79-82页
        4.4.1 基本思想第79-80页
        4.4.2 基于KS-PGAS算法的发电机参数辨识第80-81页
        4.4.3 同步发电机主导参数辨识算法流程设计第81-82页
    4.5 基于多核并行策略的多台发电机参数辨识方法第82-85页
    4.6 算例第85-92页
        4.6.1 EPRI36节点第85-89页
        4.6.2 实际系统算例第89-91页
        4.6.3 KS-PGAS与EKF辨识效果对比第91-92页
    4.7 小结第92-93页
5 基于大电网响应的发电机参数在线辨识误差量化方法研究第93-104页
    5.1 引言第93-94页
    5.2 同步发电机参数辨识的似然函数第94-95页
    5.3 同步发电机参数辨识误差方法第95-98页
        5.3.1 基于克拉美罗下界的误差计算分析方法第95-96页
        5.3.2 同步发电机辨识参数误差求取第96-97页
        5.3.3 多次辨识参数误差求取第97-98页
    5.4 同步发电机参数在线辨识的误差分析方法步骤第98-99页
    5.5 算例分析第99-103页
        5.5.1 EPRI36节点系统第99-100页
        5.5.2 实际系统算例第100-103页
    5.6 结论第103-104页
6 结论及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科研情况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高压导线覆冰舞动机理与新型防舞器的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表面微结构对流动沸腾和固着液滴蒸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