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牡丹论文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胚性相关基因PsSERK的初步研究

缩略词表第9-11页
摘要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0页
    1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第13-14页
    2 影响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与发育的因素第14-15页
        2.1 内在因素第14页
        2.2 外在因素第14-15页
    3 细胞信号转导与植物体细胞发生第15-19页
        3.1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概述第15-16页
        3.2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中的CA~(2+)信号系统第16-17页
        3.3 活性氧与体细胞胚发生第17-18页
        3.4 NO的信号转导途径第18-19页
    4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酶代谢动态及内源激素变化第19-22页
        4.1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酶代谢动态第19-20页
        4.2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第20-22页
    5 体细胞胚发生相关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SERK)研究进展第22-24页
        5.1 SERK基因的发现及基本结构第22-23页
        5.2 SERK基因的表达与体细胞胚发生第23-24页
        5.3 SERK的信号转导第24页
    6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第24-27页
        6.1 植物遗传转化概述第24-25页
        6.2 植物遗传转化途径与方法第25页
        6.3 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应用第25-26页
        6.4 影响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因素第26-27页
            6.4.1 农杆菌菌株类型对转化的影响第26页
            6.4.2 外植体类型对转化的影响第26-27页
            6.4.3 转化条件对转化的影响第27页
            6.4.4 选择性抗生素对转化的影响第27页
    7 牡丹体细胞胚诱导研究现状第27-28页
    8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意义第28-30页
        8.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8.2 研究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与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第30-55页
    引言第30-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6页
        1.1 材料第31页
        1.2 试剂第31页
        1.3 实验方法第31-36页
            1.3.1 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培养第31-32页
            1.3.2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H_2O_2、CA~(2+)、NO)对牡丹愈伤组织影响的实验设计第32页
            1.3.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第32-33页
            1.3.4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第33-35页
            1.3.5 显微切片观察第35-36页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51页
        2.1 CACL_2处理对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第36-41页
            2.1.1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形态学观察第36-37页
            2.1.2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中相关酶活性变化第37-41页
        2.2 H_2O_2处理对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第41-45页
            2.2.1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形态学观察第41-42页
            2.2.2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中相关酶活性变化第42-45页
        2.3 SNP处理对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第45-50页
            2.3.1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形态学观察第45-46页
            2.3.2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中相关酶活性变化第46-47页
            2.3.3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中内源激素变化第47-50页
        2.4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显微组织切片观察第50-5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1-55页
        3.1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形态和显微切片观察第51-52页
        3.2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第52-53页
        3.3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内源激素变化第53-55页
第三章 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基因PSSERK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第55-89页
    引言第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65页
        1.1 供试材料第55-56页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第56页
        1.3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第56-57页
            1.3.1 总RNA提取第56-57页
            1.3.2 总RNA质量检测第57页
        1.4 牡丹PSSERK基因保守区的克隆第57-60页
            1.4.1 CDNA第一链合成第57-58页
            1.4.2 保守区的扩增第58页
            1.4.3 PCR产物的检测与回收纯化第58-59页
            1.4.4 PCR片段的连接与转化第59页
            1.4.5 菌液的PCR验证第59-60页
            1.4.6 序列测定第60页
        1.5 牡丹PSSERK基因 3′ RACE的克隆第60-61页
            1.5.1 3′RACE引物设计第60页
            1.5.2 3′RACE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60-61页
            1.5.3 3′ RACE扩增第61页
        1.6 牡丹PSSERK基因 5′RACE的克隆第61-63页
            1.6.1 5′RACE引物设计第61页
            1.6.2 5′RACE-READY CDNA合成第61-62页
            1.6.3 5′末端的PCR扩增第62-63页
        1.7 牡丹PSSERK基因全长ORF序列的PCR扩增第63-64页
            1.7.1 CDNA第一链合成第63页
            1.7.2 ORF序列的扩增第63-64页
        1.8 牡丹PSSERK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4页
        1.9 牡丹PSSERK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第64-65页
            1.9.1 牡丹RNA提取第64页
            1.9.2 表达分析引物设计第64页
            1.9.3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64-65页
            1.9.4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87页
        2.1 总RNA提取结果与检测第65-66页
            2.1.1 浓度与纯度检测第65页
            2.1.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第65-66页
        2.2 牡丹PSSERK基因CDNA全长克隆第66-69页
            2.2.1 牡丹PSSERK基因保守区扩增结果第66-67页
            2.2.2 牡丹PSSERK基因 3′ RACE扩增结果第67-68页
            2.2.3 牡丹PSSERK基因 5′ RACE扩增结果第68-69页
        2.3 牡丹PSSERK基因CDNA全长克隆第69-72页
        2.4 牡丹PSSERK基因编码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第72-74页
        2.5 牡丹PSSERK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4-85页
            2.5.1 PSSERK蛋白序列理化参数第74-75页
            2.5.2 PSSERK蛋白亲疏水性分析第75-76页
            2.5.3 PSSERK蛋白跨膜区分析第76-77页
            2.5.4 PSSERK蛋白信号肽预测第77-78页
            2.5.5 PSSERK蛋白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第78-79页
            2.5.6 PSSERK蛋白亚细胞定位第79页
            2.5.7 PSSERK蛋白规则的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第79-80页
            2.5.8 PSSERK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与分析第80-81页
            2.5.9 PSSERK蛋白家族及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第81页
            2.5.10 PSSERK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第81-83页
            2.5.11 PSSERK蛋白功能基序预测与分析第83-85页
        2.6 牡丹PSSERK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第85-87页
            2.6.1 总RNA提取第85-86页
            2.6.2 标准曲线结果第86-87页
            2.6.3 牡丹不同组织PSSERK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分析第8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7-89页
第四章 牡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第89-111页
    引言第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9-94页
        1.1 试验材料第89-90页
            1.1.1 植物材料第89页
            1.1.2 菌株与质粒第89-90页
            1.1.3 试验试剂第90页
        1.2 试验方法第90-94页
            1.2.1 筛选剂HYG的选择及敏感性试验第90-91页
            1.2.2 抑菌剂(CB、CEF)的选择及敏感性试验第91页
            1.2.3 侵染方式的筛选第91页
            1.2.4 愈伤组织的预培养第91页
            1.2.5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第91-92页
            1.2.6 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第92页
            1.2.7 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第92页
            1.2.8 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的抑菌培养第92-93页
            1.2.9 转化愈伤组织筛选培养和检测第93页
            1.2.10 试验观察统计第93-94页
    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94-108页
        2.1 质粒DNA纯度及浓度的检测第94页
        2.2 转化农杆菌的检测第94-96页
            2.2.1 转化农杆菌抗性筛选第94-95页
            2.2.2 GUS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及测序第95-96页
        2.3 牡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构建第96-108页
            2.3.1 选择性抗生素HYG的选择及敏感性试验第96-97页
            2.3.2 抑菌性抗生素(CB、CEF)的选择及敏感性和抑菌试验第97-98页
            2.3.3 侵染方式的筛选第98-99页
            2.3.4 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温度第99页
            2.3.5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第99-100页
            2.3.6 菌种的选择第100-101页
            2.3.7 侵染浓度及时间的筛选第101-102页
            2.3.8 共培养时间及温度的筛选第102-104页
            2.3.9 抑菌培养方式及CEF浓度的筛选第104-107页
            2.3.10 转化愈伤组织的筛选培养第107页
            2.3.11 转化愈伤组织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第107-10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08-111页
        3.1 菌株类型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第108页
        3.2 抑菌性抗生素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第108页
        3.3 遗传转化体系中相关影响因子对转化的影响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5页
附图第125-132页
攻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ABSTRACT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L-23/Th17细胞通路基因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高速公路代建项目关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