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1.1 电解金属锰概况 | 第10-17页 | 
| 1.1.1 电解金属锰的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 1.1.2 电解金属锰的电极反应过程 | 第12-15页 | 
| 1.1.3 脉冲电解在电解金属锰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 1.2 非线性电化学时空有序行为 | 第17-22页 | 
| 1.2.1 电化学振荡 | 第17-19页 | 
| 1.2.2 分形 | 第19-21页 | 
| 1.2.3 湿法电冶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 | 第21-22页 | 
| 1.3 基于Matlab非线性方程组解析 | 第22-24页 | 
| 1.3.1 基于Matlab的原理研究 | 第22页 | 
| 1.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22-23页 | 
| 1.3.3 基于Matlab的图像分析 | 第23-24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1.4.2 创新点 | 第24-26页 | 
| 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6-32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 2.1.1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 2.2 电极制备及电解液配制 | 第27-28页 | 
| 2.2.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7页 | 
| 2.2.2 Ag/AgCl电极的制备 | 第27-28页 | 
| 2.2.3 对电极的制备 | 第28页 | 
| 2.2.4 电解液的配置 | 第28页 | 
| 2.3 电化学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 2.3.1 电化学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 2.3.2 电化学振荡测试过程 | 第29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2.4.1 循环伏安法 | 第29-30页 | 
| 2.4.2 计时电位法 | 第30页 | 
| 2.4.3 电流-时间法 | 第30-31页 | 
| 2.4.4 开路电位-时间法 | 第31页 | 
| 2.4.5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31页 | 
| 2.5 结构表征 | 第31-32页 | 
| 2.5.1 X-射线衍射 | 第31页 |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32页 | 
| 3 恒流电解条件下阳极电势振荡研究及其动力学分析 | 第32-54页 | 
| 3.1 阳极过程的电势振荡与电流振荡现象 | 第32-36页 | 
| 3.1.1 二氧化锰与电化学振荡的关系 | 第33-34页 | 
| 3.1.2 阳极二氧化锰的自组织生长 | 第34-36页 | 
| 3.2 电化学振荡对功率耗散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2.1 电势振荡对功率耗散的影响 | 第37页 | 
| 3.2.2 电流振荡对功率耗散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3 阴极形貌对阳极振荡的影响 | 第38-44页 | 
| 3.3.1 枝晶生长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 第39-42页 | 
| 3.3.2 阴极生长枝晶对阳极振荡的影响 | 第42-44页 | 
| 3.4 电解金属锰阳极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44-52页 | 
| 3.4.1 锰氧化物催化氧化水分解的机理 | 第44-46页 | 
| 3.4.2 阳极反应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 3.4.3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46-49页 | 
| 3.4.4 恒流电势振荡的模拟 | 第49-5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4 脉冲电解下的电势振荡研究 | 第54-72页 | 
| 4.1 基于电化学振荡调控的脉冲电解强化原理研究 | 第54-57页 | 
| 4.1.1 脉冲电解过程中电势振荡现象 | 第54-55页 | 
| 4.1.2 脉冲电流对电势振荡的影响 | 第55-56页 | 
| 4.1.3 脉冲周期对电势振荡的影响 | 第56-57页 | 
| 4.2 单脉冲过程中动力学机理研究 | 第57-70页 | 
| 4.2.1 单脉冲过程中关断步骤下的双平台放电行为研究 | 第57-59页 | 
| 4.2.2 单脉冲电压对振荡的影响 | 第59-60页 | 
| 4.2.3 单脉冲高电压时间对振荡的影响 | 第60-66页 | 
| 4.2.4 单脉冲低电压时间对振荡的影响 | 第66-70页 | 
| 4.3 脉冲电解的工业应用策略建议 | 第70-7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附录 | 第82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