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含硫含氮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 第9-10页 |
1.1.1 含硫化物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9页 |
1.1.2 含氮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9-10页 |
1.2 含硫含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硫化物生物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2 自养硫氧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自养-异养反硝化联合生物技术去除碳氮硫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4 同步脱硫反硝化工艺的提出 | 第16-18页 |
1.3 脱硫脱氮微生物 | 第18-21页 |
1.3.1 硫化物氧化细菌 | 第18-20页 |
1.3.2 反硝化细菌 | 第20-21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1-22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4.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污泥来源 | 第22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22页 |
2.1.3 培养基 | 第22-23页 |
2.1.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反硝化脱硫细菌的富集、分离和筛选方法 | 第24页 |
2.2.2 反硝化脱硫细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24-26页 |
2.2.3 静态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第3章 反硝化脱硫细菌 X2 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28-42页 |
3.1 反硝化脱硫细菌 X2 的分离筛选 | 第28-31页 |
3.1.1 菌株 X2 的分离筛选 | 第28-29页 |
3.1.2 菌株形态 | 第29页 |
3.1.3 16S rRNA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 第29-31页 |
3.2 菌株 X2 同步脱除硫氮碳的效能分析 | 第31-34页 |
3.3 菌株 X2 代谢途径分析 | 第34-41页 |
3.3.1 菌株 X2 同步脱除硫氮碳的电子平衡分析 | 第34-35页 |
3.3.2 菌株 X2 同步脱除硫氮碳的代谢途径分析 | 第35-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菌株 X2 同步脱除硫氮碳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42-60页 |
4.1 摩尔 S~(2-)/NO_3~--N 对菌株 X2 同步脱除硫氮碳的影响 | 第42-49页 |
4.1.1 硫氮比对菌株 X2 去除硫化物的影响 | 第42-44页 |
4.1.2 硫氮比对菌株 X2 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 第44-46页 |
4.1.3 硫氮比对菌株 X2 去除乙酸盐的影响 | 第46-49页 |
4.2 摩尔 AC~--C/ NO_3~--N 对菌株 X2 同步脱除硫氮碳的影响 | 第49-54页 |
4.2.1 碳氮比对菌株 X2 去除硫化物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2 碳氮比对菌株 X2 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 碳氮比对菌株 X2 去除乙酸盐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 初始硫化物浓度对菌株 X2 同步脱除硫氮碳的影响 | 第54-59页 |
4.3.1 初始硫化物浓度对菌株 X2 去除硫化物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 初始硫化物浓度对菌株 X2 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3 初始硫化物浓度对菌株 X2 去除乙酸盐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