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连接器壳体检测现状与检测要求 | 第12-13页 |
1.2.1 电连接器壳体简介及检测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电连接器壳体检测要求 | 第13页 |
1.3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亚像素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5.3 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多参量电连接器壳体检测仪的硬件设计 | 第18-38页 |
2.1 多参量电连接器壳体检测仪视觉硬件选型设计 | 第18-30页 |
2.1.1 光源和照明系统 | 第18-19页 |
2.1.2 光源种类及颜色相关性 | 第19-21页 |
2.1.3 光源照射方式及结构 | 第21-26页 |
2.1.4 相机及镜头的选型 | 第26-30页 |
2.2 多参量电连接器壳体检测仪整体机构设计 | 第30-37页 |
2.2.1 检测仪机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第30-35页 |
2.2.2 多参量电连接器壳体检测仪外壳设计 | 第35-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电连接器壳体的图像预处理 | 第38-49页 |
3.1 图像滤波 | 第38-43页 |
3.1.1 图像滤波方法 | 第38-41页 |
3.1.2 图像滤波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2 图像增强 | 第43-45页 |
3.2.1 灰度直方图均衡化理论 | 第43-44页 |
3.2.2 灰度直方图均衡化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3 模板匹配 | 第45-48页 |
3.3.1 模板匹配方法对比 | 第46-47页 |
3.3.2 模板匹配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局部区域效应与Zernike矩理论边缘检测算法研究 | 第49-69页 |
4.1 边缘检测算法分析比较 | 第49-53页 |
4.1.1 Roberts边缘检测算法 | 第49-50页 |
4.1.2 Sobel边缘检测算法 | 第50页 |
4.1.3 Prewitt边缘检测算法 | 第50-51页 |
4.1.4 Laplacian边缘检测算法 | 第51页 |
4.1.5 Canny边缘检测算法 | 第51-52页 |
4.1.6 边缘检测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2 亚像素边缘检测 | 第53-68页 |
4.2.1 协方差矩阵特征根 | 第54-56页 |
4.2.2 基于局部区域灰度效应的亚像素边缘检测 | 第56-59页 |
4.2.3 基于矩法的亚像素边界检测 | 第59-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多参量电连接器壳体检测仪软件设计 | 第69-83页 |
5.1 电连接器壳体检测仪的处理过程 | 第69页 |
5.2 检测仪软件程序设计 | 第69-70页 |
5.3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模块 | 第70-72页 |
5.3.1 串口通信开发流程 | 第71-72页 |
5.4 相机标定模块 | 第72-79页 |
5.4.1 相机内外参数标定原理 | 第72-75页 |
5.4.2 张正友标定方法 | 第75-77页 |
5.4.3 相机的二次开发 | 第77-79页 |
5.5 电连接器壳体检测仪用户界面设计 | 第79-82页 |
5.5.1 界面设计原则 | 第79页 |
5.5.2 界面设计 | 第79-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检测仪调试和应用实验 | 第83-94页 |
6.1 检测仪调试 | 第83-87页 |
6.1.1 检测仪硬件调试 | 第83页 |
6.1.2 检测仪软件调试 | 第83-86页 |
6.1.3 检测仪硬件与软件联调 | 第86-87页 |
6.2 检测仪应用实验 | 第87-93页 |
6.2.1 电连接器壳体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6.2.2 电连接器壳体检测缺陷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90-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94-95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2页 |